当前位置:教育前沿
井光进: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若干视角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0-03-31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若干视角(上)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既要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支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还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期,强化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思维。围绕“学校精致、育人精准、师生精神、管理精进”的价值追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仰望星空抓好体系架构,着眼内涵推进改革创新,脚踏实地确保落地见效,从不同视角整合各类要素调适处理好各个层面各种关系。


公平与效率

现代教育治理首先聚焦公平,公平是前提、是基础,必须要围绕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师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来构建治理体系。但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资源供给调配也不是“撒芝麻盐”“大水漫灌”,实现公平要讲效率。诸如分配机制,大锅饭绝不是公平,优教优酬才是真正的公平;职称岗位到年限就聘任、聘上就终身制更不是公平,人岗相适、有为有位的竞聘机制才是公平。总之是要靠机制赢得公平,靠效率激发活力。


质量与效益

提高教育质量是治校办学的要义所在,追求质量没有任何错误。质量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怎样来提高质量、如何来评价质量更重要。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再是“五唯”、再是“一把尺子”、再是“齐步走”“一刀切”,而应是一种绿色生态下的多元选择、个性成长、特色发展,实现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获得理想的教育质量,要关注效益,不能单靠加班加点拼时间、分分必争刷试题、以成绩高低评师生,而是靠科学管理、靠高效课堂、靠课程建设实现轻负担、高效益下的高质量,既要注重价值观,更要关注方法论。


底线与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事业。师生每天都是变化的、成长的,不能靠惯性、靠经验设计制度机制来框缚。但创新是有前提的,既不能刻意为之,也不能突破了规律和规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育创新要守住底线。何为底线?底线就是教育规律、儿童的成长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各项要求。教育创新要把规律、纪律、规矩放在前头,避免创新过程中“一丑遮百俊”;更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要遵循事物创新的规律,迈小步不停步、不折腾求实效。


全体与个体

面向全体是基础、是公平;面向个体,突出个性、因材施教是育人追求,更是公平。处理好全体和个体、每一个和这一个的关系,要突出重点所在,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高度关注特长群体、超长儿童,让跑得快、跑得慢的都有轨道。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成长。还要注重面上提高、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发挥好个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育学生如此,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如此。


党建与业务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也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点所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将党建全方位融入业务、融入改革,业务工作的边界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覆盖到哪里,实现抓党建促教学、以党建引领育人,杜绝党建业务“两张皮”。党建业务相融合、相促进,既不是以业务代替党建,也不是以党建代替业务。从根本上讲,遵循规律抓实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这本身就是业务、就是专业,是治校办学的基本功。


校长与学校

学校是法人单位,校长是法人代表。国家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由校长负责。负责就意味着使命和担当,意味着校长要用整个的心办整个的学校,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学校改革发展中,在学校的创新变化中找准人生的坐标和成长的方向。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中,要更加明确学校的成绩就是校长的业绩,学校的口碑就是校长的形象,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就是当社会敬佩的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与好学校始终相得益彰,是有机结合的共同体。


教书与育人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既教书又育人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浸润、日常教学与道德养成、学高为师与身正是范、学术研究与专业素养等,都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评价教师和学生等过程中,都应首先考虑育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教研、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首先考虑育人因素,打好“育人谱”。要加快推进三全育人,特别是抓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全员育人,实现教和育并重,融会贯通于日常,体现在学生做人做事的变化上。


指导与服务

指导是引领,需要专业;服务是保障,需要科学。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什么样的服务,需要主管部门充分论证、换位思考,不要“想当然”去服务,好心办坏事。哪些是服务事项,哪些又需要指导,应列出细化清单,找出底线清单。学校管理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哪些指导,哪些服务,也应充分民主协商,不致出现“学校点了菜、教师不动筷”“当面不表态、背后冷着脸”的尴尬现象。学生成长需要什么指导,需要哪些服务更是一门专业学问,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通过治理体系的构建,找准指导和服务的路径,杜绝动不动就给予“指导”和自以为是地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还给教育、学校、师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和时间。


竞争与合作

从学校层面看,多把尺子评业绩,把考核评价变为诊断指导,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共享办学经验和创新成果,而不是高利害的竞争性排队;从教师层面看,评价突出师德、育人和同行认可度,强化团队评价,营造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学情会商、协同育人氛围,而不引导相互之间争名夺利,搞“同行是冤家”;从学生层面看,尽量少搞竞争性的比赛,多设计合作性活动,只要参与就是赢家。过度强调竞争刺激要不得,这与构建学习社区的目标相冲突,有损内在动力,还是应倡导专业的人际关系,气氛愉悦立德树人。


快与慢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把握快慢节奏最重要。认准的事项、符合规律的创新、师生期待的改革,要全力加快推进;看不准的事、摸不透的事、尚未达成广泛认同的事,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耐心的等待花开。办教育不能“少数服从多数”,教育改革是真正的“100-1=0”,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一位教师就是一个班级,处理“1”的问题万万马虎不得。再说,人生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起跑线,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把路走直是捷径,把路走弯是故事,二者都是成长。




·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既要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支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还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期,强化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思维。围绕“学校精致、育人精准、师生精神、管理精进”的价值追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仰望星空抓好体系架构,着眼内涵推进改革创新,脚踏实地确保落地见效,从不同视角整合各类要素调适处理好各个层面各种关系。



  问题与机遇。问题就是机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抓住机遇靠慧眼、靠预见性,解决问题靠人、靠方式方法。办教育最怕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真问题,抑或对问题视而不见,一时可能看不出变化,但集腋成裘,积重难返,往往很长时间难以达成共识,需要持续负重前行。而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风起于青萍之末。要善于从小事小节、小的变化看到大势,看到未来,看到机遇并抓住窗口期顺势而为,并能未雨绸缪。特别是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主动找问题、察机遇,抓住“第二曲线”始终走在前列,这是构建教育治理体系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

  知与行。知行合一,是古训,也是新知,讲起来简单落地尤其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治校办学贵在行动,理念再好说在嘴里、挂在墙上,只能营造氛围,关键还是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蹄疾步稳钉钉子,久久为功把效果体现在师生成长变化上。比如,健康的唯一性,人人皆知;体育的重要性,个个明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校知晓。但问题是,认知与行动,远不是一回事。一到关键时刻,还是习惯考虑停了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甚至停了课间活动。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离落实“五育并举”差的不仅是理念,更是办好教育的良心、情怀和使命。

  教与学。教学相长、学教一体,教什么、怎么教,要立足于学什么、怎么学。面向2035、面向建设教育强国、面向建设学习大国,如何来定位教与学,是每一所学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数,都是基于学情、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基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当前来看,应该强化的是科学调适教与学的关系,尽量把学放在教的前面,变“教学”为“学教”,把教学改革改为学教改革更符合规律。毕竟,没有学生、没有对学情的充分研判,谈如何教就是无本之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都需要先学后教,学为前提、为主体,教是升华、是补充。把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学抓实了,教就好办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当前与长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学校、当校长、做老师,就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和境界,以功成不必在我潜心育人。特别是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党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发展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有清晰的研判和分析。善用起点上的“终点思考”,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前、着眼于一时一事。同时还要引领家长和社会也要放平心态,面向未来,尤其是对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应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等待,不要搞成“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了成效之后”。

  人的成长与事业发展。校长教师是最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职业,需要倡导人与事业共成长的鲜明导向,坚持先人后事、以人为本,坚持人事相宜、人岗相适,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放权与赋能并举。这里边,校长是关键,没有校长敏而好学、温文尔雅的亲身示范,很难让教师学习反思总结提高,要靠书卷气的校长引领建设书香校园、学习社区。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没有学习的心态已经非常可怕,教师单靠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整个知识的海洋和源头活水。从学习是为了工作,到工作是为了学习的认知转变,对教育行业来讲尤为如此,尤为应当先行一步。

  形式与形式主义。教育离不开形式,庄重的形式、仪式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但过于追求外在形式、外在标签,脱离教育本质,就会走上形式主义。毕竟,内生动力更持久、更有力、更坚定,内生动力决定教育生态。学生的内生动力强,学习效果好;教师内生动力强,教学效果好。内生动力在哪里,从哪里来找,靠什么来积累是关键。要想搞好形式、设计形式,同时又避免形式主义,就要更加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上级要求与师生需求有机结合,转化成内在动力,而不是照搬照抄,加重师生负担,搞成人人埋怨的形式主义。

  行政与行政化。行政是必须的,是业务的支撑。但行政是为业务服务而不是主导,不能决定事业发展走向,不能与规律和师生需求相悖。过于强调行政手段、行政方式,或者强化行政导向,就会让教育走向行政化,不可避免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心气不足。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认识到行政和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落实“教师第一、学生中心”的治校育人理念,而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硬功夫更要有软实力。

  制度与机制。改到深处是制度。制度不在多、不在杂,关键在精准发力、管用有用。当前来看,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教育治理成效的关键。推进制度“立改废”,要有系统思维,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融合、耦合,使其上升为机制,最终成为行业和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行动自觉。机制更多体现在结构变革上,用结构变革引发机制创新,随之修订制度体系。无论制度也好、机制也罢,关键在于师生认同度、信任度,根本在可执行、能执行到位,并与时俱进,发挥长效作用,涵养良好教育生态。

  技术与理念。技术革新至关重要,事关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现实教育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可低估。同样,技术的进步,对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也会深层次、宽领域、广覆盖,需要有国际化、开放化思维,主动拥抱技术革新。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同样重要,要与技术创新同步、与互联网变革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但也要有定力,有正确的预判与认知,守住初心使命。正如技术革新对行业的取代率,教师职业的替代率是很低的,尽管办学理念、教学育人理念、学生成长理念和教学技术、方式方法等都需要随之更新,但根本的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没有变,也不会变。

  管理与治理。从传统意义上看,管理更讲求控制、讲求效率、讲求执行和服从,突出的是上对下、层级制,更多以行政命令、制度要求、秩序管控、督查考核等来推进工作,外显负面状态就是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甚至层层加码,制定各项制度干扰学校和师生。治理讲求价值认同、多元参与、民主协商、上下一致、各方合力,扁平化推进,强调在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各个主体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把上级要办的事变为大家的事、把上级要求变为大家的行动自觉,强化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上下一心、左右一致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亟需加快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作者:潍坊市教育局 井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