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机制,一个团队的负责人站在塔尖,作出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这种机制,对于提高执行力,增强团队的控制力,具有一定优越性。但在推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这种机制不但效率相对低下,而且必然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扭曲等现象,推进去行政化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就成为必选项。实现教育内涵发展,适应创新和多元化需要,优化组织流程,实现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各个环节的扁平化和高效化。但必须明确的是,推进扁平化管理不仅仅是减少管理层级,理顺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而是一项系统变革。
减少管理层级是前提。推行扁平化管理,就要将校长、副校长、中层部门、年级(学部)、职员、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层级大幅压缩,力图建立“决策者——执行者”的快捷机制。只有每个事项真正减少了行政层级,才为整个优化组织流程提供了基础。
推进分权决策是路径。实现扁平化,必须配套分权式决策。首先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权责隶属,既不能权大责小,也不能权小责大。校长负责制,具体负责什么,如何负责,负责不到位怎么办,都要相对清晰。其次,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分工都要明确,以约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增强合同意识和契约意识,这也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把权力分给最适合决策、最了解情况、最专业的层面或人选,让最合适的人干最合适的事。
项目化管理是有效方式。实现扁平化和分权式之后,就要聚焦重点难点热点,打破部门、岗位之间的藩篱,以项目的方式,取代原来的科层制,谁有能力谁来做,谁能做好谁来做,实现人岗相适,让每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融入最能实现自我发展愿景的团队,实现多元化、分布式领导。
将扁平化与信息化一体推进。离开了信息化的支持,扁平化将难以维系。如果不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大幅拓展了受众群体和范围,扁平化带来的信息传递优势就大打折扣。比如,通过召集会议、发布文件等传递信息的传统渠道,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瞬间共享。一些对教职工人盯人的考勤制度,完全可以靠手机APP功能实现。再是一些需要费时费力的统计、分析、计算事项,例如工作量、绩效工资等,用大数据方式实现一键操作。
在上述过程中,还要不断减少上级对下级的行政控制权。层级众多和架构复杂的行政控制模式,上级对下级有过多的话语权、人事权和工作支配权。实行扁平化之后,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指令,大幅压缩会议、文件和活动,对下级团队的人事安排,分工、岗位设置等,放权到位。特别是项目团队的组建和运行,学校管理层需要做的是服务和矫正,而不是命令和指导。在学校内部倡树靠专业性赢得权威性的导向,最有权威、最能得到大家公认的人,不是行政管理模式下站在最顶层的人,而是在某个项目团队中最有办法的人。这就要求校长和管理者必须走专业化的路子,靠专业化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来团结和凝聚教职工,赢得信任和支持。
在推进扁平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障政令畅通和执行力,梳理、筑牢底线。扁平化不是失去监管,分权不是放任,要配套建立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强有力落实和督查制度。扁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管理者到教职工的全员参与,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实施需要磨合期,会相应增加学习成本。校长和管理者要更加重视下对上的信息反馈,搭建更多平台,收集、分析工作动态和各方诉求,有针对性加以解决。
实现对学校的扁平化管理,校长需要具备出众的业务能力、规划能力,又能扮演好教练和倾听者的角色。试想,如果扁平化之后,一大波教职工整天跑来请示、汇报芝麻大的琐事,从经费开支、个人事项、工作建议等,势必搞得校长焦头烂额。扁平化是一项好机制,也是推进依法自主办学的必选项,但要想明白方向、弄清楚路径之后再推动实施。
作者:井光进(潍坊市教育局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