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前沿
教师评价的5大着力点与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创新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11-28

为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教师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进,9月29日,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改革教师评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主题分论坛成功举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围绕教师评价改革的五大着力点、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新时代教师评价的新思维以及教师评价的具体方法和实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了对策建议。论坛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我国教师评价的五大着力点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师评价事关教师队伍建设趋势。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教师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发展的生态格局,最终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发展。从教师实践角度,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是决定教师发展的风向标。教师评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师评价关系到教师培养、教师准入、教育教学以及教师管理等诸方面的改革。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拦路虎”。如果教师评价改革有突破,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指日可期,即所谓“一子落而全盘活”。

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本次会议提出了五方面举措:

1.坚持把师德师风摆在教师评价首位

坚持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提出,师德建设重点从三个方面常抓不懈。一是突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树标杆”,积极弘扬高尚的师德精神;“划底线”,明确划出师德的底线标准,建构覆盖大中小学“扬善惩恶”的完整师德建设体系。坚持“德法并举”,明要求、抓学习、树典型、知规范、守底线,分级分类统筹推进师德教育;抓好“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配套处理办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开展“教育世家”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高校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三是加强师德警示教育,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对于违反师德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对在职教师有侵害学生的现象坚决予以惩罚。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2.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教师分类评价提供遵循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征需要教师评价分层分类进行,加强教师队伍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教师分类评价的基本依据。继续推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目前已经出台的标准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幼儿园、小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乡村教师培训指南》《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加强校、园长队伍专业化建设,我国在2013年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等。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将来高中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关于专业课教师怎么建设、“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怎样保障这些教师更好地发展还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国家层面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定。

3.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体系

教师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教育,需要从各环节对专业性有全方位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旭东部长提出,从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教师教育质量认证、教师教育质量问责、教师教育质量循证五大环节,对教师教育质量五要素即教师候选人质量、教师教育机构质量、教师教育者质量、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教师教育者质量评价是为提升教师教育者质量水平,宜采取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价并重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教育者的三个阶段质量(输入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四个要素质量(教师教育者资质、教师教育者特征、教师教育者实践、教师教育者效能)和六大专业素养(知识基础、专业身份意识、教师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反思、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进行价值判断。

任友群司长认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需要深入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推行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带动,地方优质师范院校协同培养区县以下学校的优秀教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构建横向五类、纵向三类的认证标准体系,涵盖中学、小学、学前、支教、特教五个认证标准,引导696所教师教育院校4000余个师范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教师。

4.以“职称”改革作为撬动评价改革的支点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需要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实行分类评价,考虑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向农村教师倾斜,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可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总量控制、比例单列。比如,我国现在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但是对于高级职称评估需要出台相应评价标准,并要求评审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相应的理论思考。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需要强化师德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教书育人实绩;突出质量导向,破除“五唯”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实行分类评价,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同行专家评审,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

5.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严把教师准入关

教师资格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教师队伍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保证教师队伍质量的基本制度。任友群司长指出,目前,我国31个省份均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严格教师职业准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拓宽了教师来源渠道;2020年实施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盘活现有教师资源的存量。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管理;实行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主要考察教师师德表现、年度考核情况、完成国家规定的培训学时情况;注册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二、新时代教师需要新的评价价值观

当前,我国教师发展评价改革步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为教师发展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1.评价观的转变激励教师

教师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有筛选与预测的甄别功能、裁决与防范的管理功能、分析与判断的问责功能、奖励或惩罚的奖惩功能、指引与激励的发展功能。教师评价功能选择与目的取向的差异必然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目前实施的教师评价较倾向于区分与问责,将教师分成高低优劣不同等级,忽略教师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发展带来了限制与约束。山东省肥城市范明刚主任认为,教育评价不应该把老师分成好、中、差或者三六九等,而应该是对教师的点燃、激励和唤醒,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提高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能力。科学的评价可以激活教师的内驱力,发挥正向作用,不科学的评价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育评价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对教师的评价就是不成功的。

2.教师评价需要转化思维

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韩立福研究员提出,新时代要赋予教师新的角色、职能和涵义。教师是道德培育者、共同学习者、学法指导者、智慧导学者、专业研究者和职业幸福者,是知识建构型教师,职能的转变导致教师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斯皮尔伯格曾说:“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新时代教师评价的核心思维就是如何通过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性、研究性、数字化、人文化的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使其成长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课堂”的新时代优秀教师。评价思维要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由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性、细节性评价;二是由注重封闭性评价转向注重民主、人文、开放性评价;三是由注重数量化、标准化评价转向注重综合性、质性化评价;四是由注重表象性评价转向本质性、内涵化评价;五是由注重单一单调性评价转向注重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六是由注重硬技术评价转向注重软技术、心灵性评价。通过多元化、人文化、发展性评价,激活广大教师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激发其无私奉献的动力,点燃其爱岗敬业的热情,激活其教育创新的源动力。

为此,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改进和创新。首先,亟需出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师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目前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落后、标准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其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唯分数评价教师的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创新教师评价内容,注重从如何“教”到如何“学”转型,改变新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改革不深入、教师发展评价内容过于陈旧的现象;第四,改革教师评价“单向度”偏差,建立立体多维的教师评价制度。

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爽教授提出,在教师评价中价值比技术重要。教师评价要服从学校的核心使命——教育性的发挥。要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逐步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在评价内容方面,要针对教师的育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评价,不能过于关注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论文等教研成果,而要关注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阮华助理研究员从实践和学理两个层面阐释了“评教师”与“教师评”概念的统一性,认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改革教师评价,需要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要做有效的教师评价。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对教师评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校长的管理对教师评价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近几年校长对教师的有效评价还有日渐衰减的趋势。二是要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项目式参与,另一个是名师工作站。通过访谈、教研、调研和实证等多种路径发现,深度参加项目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快。三是要创新教师评价。研究发现,教师参与创新性极强的项目其专业发展反而相对较弱,这是因为教师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不熟悉的、陌生的新事物总是采取观望的态度,在确保这件事对自己没有坏处的情况下才敢尝试,所以如何激励这些教师参与研究,需要从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或者评价内容方面予以探索。

三、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创新

在教师评价政策的引领下,在理论专家的指导下,教育实践者在教师评价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大胆探索。与会学者从区域层面与学校实践两方面就实施教师评价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展开了分享与探讨。

1.利用大数据助力区域教师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评价是未来评价的发展趋势。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数字档案,为每位教师准确画像,从德育管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多个维度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构建数字化教师评价体系,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其具体做法主要通过“构建评价平台,完善评价体系”来具体实施。构建平台体系,破解教师评价“三不”,即不全面、不精准、不连续的难题。在平台建设与管理中,实行多部门共建共管模式,由教师发展中心和教体局人事科、中教科、初教科、德育科、考试中心等科室参与,共建共享。科学建构,完善区域教师评价体系。坚持把好平台的“审核关”“安全关”和“使用关”,不断优化平台数据模块,科学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的区域教师评价体系。

2.创新教师评价方法途径

科学规范的评价工具与方法是教师评价公正有效的重要保障。101北京教育集团陈德收校长介绍了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一链、三喻、三五、六措”的评价改革方式。一“链”即以评价为引领的“链”式培训。三“喻”即包括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在内的“三喻文化”。三“五”即五维、五工程、五点,五维是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路径;五工程是指职初教师“青蓝工程”、成熟教师“起航工程”、骨干教师“扬帆工程”、专家教师“领航工程”、高端教师“博雅工程”;五点是指师德师风为评价之先、教书育人为评价之本、学生工作为评价之重、内容方式为评价关键、学术荣誉为评价赋能。六“措”即生涯规划评价、学科专业评价、技能技法评价、表现增值评价、治理机制评价、展示呈现评价。

中关村一小商红领副校长强调,教师评价要确定标准和明确方向,让教师自主发展有目标和依据;改革教师评价,要以评价激发教师发展动力,提升教师发展能力。要建立个性化标准,让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构建“梯度式”指标体系评价教师专业能力;要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教师成长。要开展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通过开展教师的校本教研、协同备课、听课评课、课程开发、学术积分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四小学黄国仲校长提出,学校通过成长蓝图发挥教师动态评价效应,通过多种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捆绑评价,让全体教师实现了最充分的个体和团队成长。

3.形成教师评价模式

山东省肥城市根据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采用了“一核•三维•八法•四策”教师评价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成为过程管理自然而然的结果。

“一核”就是评价理念。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实绩为主”,让评价点燃、激励、唤醒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驱力。

“三维”就是评价内容。对教师提出了“弘师德、重师范,勤教研、善拓展,活方法、提效率”三个维度18 字工作要求,融合了国家、省、市教育督导评估考核的相关指标,明晰了广大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发挥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师德铸魂;在各学校公开选聘各学科教研员,市级教研员直接与学校兼职教研员联系对接教学研究业务,教研指导直接到学校、到学科、到教师,构建了“市—校”垂直、高效的教研体制。

“八法”就是评价方法。综合运用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八种评价方法。通过对学校评价倒逼教师评价,出台《肥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考核方案(试行)》(简称“千分制”考核方案)。其中,校长层面占300分,教师层面占300分,教辅层面占100分,学生层面占300分。学生考试成绩只占50分。将全市小学、初中分别按照“市直与镇街中心学校、镇街其他学校”两个组进行统一评价考核排序,激发教师活力,引领校长将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作为管理的重点内容。出台规范教师职称评审相关论文论著课题及荣誉认定工作的意见,设定底线标准,弱化论文、课题、荣誉。

“四策”就是评价保障四大策略。优化评价环境,取消全市义务教育段统考统阅统排,克服了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片面做法。促进教师流动,实施“三纵两横”的教师流动办法,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共享成长资源。“三纵”即新招聘教师去农村任教,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遴选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任教;“两横”即城区学校教师之间、镇街学校教师之间可以根据居住小区交换工作岗位,方便工作与生活。所有的交流都采取各自的说课成绩依次自由选择岗位。建设师训基地,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顶级专家,建设全学科、全学段的教师培训基地,对全市教师进行高端培训。培育人才梯队,建立各学科各学段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一大批学科教学团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