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解读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08-05

教育评价改革对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从培养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教育评价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 2018 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地位作用、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进行了集中论述。2020 6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是新时代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他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办学的功利化倾向,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评价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功能。2021 3 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他指出,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教育评价的特性要求进行了强调。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他明确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在审议通过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构建中国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循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对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牵引作用。

(二)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

“五唯”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评价方式,破除“五唯”是树立正确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他进一步指出,要改变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试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直接以升学率奖优罚劣的做法要改,把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潜规则也要改。”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要引导人才评价回归其应有本质。当前,“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三)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挥考试招生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引领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2014 8 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到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这项备受关注的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方案》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四)推动建立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央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不断强化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监测的地位作用和体制机制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方案》也进一步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遵循、功能作用等认识问题,又明确解决了改革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实践难题,站位高远、思想深邃,把握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坚持把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指挥棒”一词明确教育评价改革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引导功能,充分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既有的教育评价在促进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和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指挥棒往哪里指,这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提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强调教育评价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这不仅揭示了评价对教育方向、过程和结果的价值监督与引导作用,同时还科学指出了教育评价改革之于人才培养和全社会价值重塑的关键作用。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看,“当前新发展格局构成了思考教育的新的背景板,势必带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功能与作用在认识上的变化”。有研究明确提出,“教育的内涵、模式、作用都在发生变化,学校的办学思路、着力点和发展方位都需要进行战略选择”。因此,教育评价改革是将方向性放在首位的系统改革,一方面,需要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定位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方略;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导向,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中国教育服务。从教育评价的发生过程看,“教育评价既以教育价值观为尺度,又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是“应然性与实然性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具有“价值双重性”。好的教育评价可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好的教育评价滋生坏的价值导向等问题。教育评价的两面性以及以价值为依据又引导重塑价值的实践机制,进一步凸显了把科学的价值导向作为教育评价改革基本遵循的重要意义。从教育评价的具体实践看,当前,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首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用人单位“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人才‘帽子’满天飞”。他进一步提出,要通过教育评价改革,把学生从海量刷题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以简单的考试排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过度的教育支出和情绪消费中解放出来;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通过人才评价改革,把科学家从无穷的报表和审批中解放出来。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营造、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坚持从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创新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功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关系国家治理和教育发展方向,重塑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功能定位,以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变革和社会变革。

重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体制改革”。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改革具有牵引功能,科学定位了教育评价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牛鼻子”地位。首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机制保障”,建设高质量教育评价机制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应然要求。其次,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政府和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改革等;涉及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评价改革;还涉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要素和管理、教学、教材、考试、招生等各环节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能够增强教育改革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好地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最后,从教育评价理论迭代发展来看,教育评价理论历经四次迭代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测量模式,经泰勒模式、判断模式、建构模式,逐步向第五代评价理论所倡导的服务模式转型。第五代教育评价的服务模式,将使政府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由原先的学位提供、教材提供、经费保障向质量监测、发展性评价、教育认证转型,将引导教育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发生巨大变革。

突出强调教育评价改革的治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把“破五唯”既看成教育治理的对象,又作为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极大丰富发展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功能。首先,“五唯”评价具有非常复杂的形成机理,是“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针对相关教育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彻底破除“五唯”评价,修复社会生态,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综合治理。其次,“五唯”评价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最易操作的结果性评价,其所展现的公平性显而可见,但并不代表过程公平,也不能充分反映被评估者的综合素质和进步程度。要开展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就要引入人为因素,就需要树立教育的公信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现代治理能力成为关键所在。最后,“五唯”评价问题也反映出教育评价理念和方法滞后。由于技术落后,以纸笔考试见长的结果性评价考不出学生的高阶能力;同样,也因为技术原因,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以及过程评价实践滞后,致使先进的评价理念难以落地,导致“五唯”评价“破”易“立”难。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迭创新,为破解“五唯”难题、为教育评价由监测引导走向全方位服务、实现教育治理转型提供了可能。

(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既坚定维护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以雷霆之势大力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学校制度、教学秩序的干扰与破坏,同时又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考试招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科举传统盛行以及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在人才评价和选拔制度中的使用相对滞后,致使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成为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这一明确要求成为当前考试制度改革的行动指南。从学生成长看,一方面,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中高考制度存在基因性缺陷,无法有效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价值观状态,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身体、智力和情感等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时代新人的全面培养,强调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迫切需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朝向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的方向发展。从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看,二者是一对关于效率与公正、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如何做到平衡很关键。当前,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考试评价是高利害的系统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对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头等大事、终身大事。每逢考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考生及其家长的权利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民生目标,备受舆论关注,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国家选才的科学目标甚至让位于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民生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步伐。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制度逐步健全,形成了包括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内的庞大的教师制度体系,引导、规范着师资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在功利的社会风气和“唯论文”等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下,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常常无法潜心教书育人,甚至出现“只教书不育人”、“只醉心科研不教学”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一方面,重视教师日常的评价行为对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意义,强调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形象塑造,倡议全体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进一步明确了好教师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提出教师评价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加强一线学生工作,特别是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评价要突出科研的质量导向,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要求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改革学校评价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校教育,针对基础教育唯分数、唯升学,高等学校唯排名、唯奖项的功利做法,先后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思想。在 2018 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尊重人才培养的辩证规律,是办好学校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这一指示要求对破除唯分数的学校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学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助于引导教师“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改革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观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履职问题,从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政绩观作出了比较系统和明确的指示要求。改革各级党委政府不科学的管理、评价行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能够在全社会产生最大的组织协同作用和引导力量,对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意义重大。《方案》也重点对政府履职进行了具体规定:一是突出强调完善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提出“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二是强调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的专业化水平,规定“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三是突出强调教育督导在开展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把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对违规行为的严肃问责。

(四)坚持以人才评价改革助力教育评价改革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教育评价事关全局和要害,也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用人单位首当其冲要做好表率。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全社会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和评价人才等环节上诸多功利化、简单化的导向和操作,提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有力地推动了人才评价改革,为教育评价改革和人才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严把人才招聘关,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的选人导向。当前,我国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短缺问题,也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人才“高消费”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出身论’”,必须改变。二是严把人才使用关,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率先作为,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在学校,人才的发展在社会。社会用人单位有责任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人才发展中急功近利的倾向和浮躁心理,帮助人才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特别是学校,既是用人单位,又是育人的场所,其人才使用机制的完善,更具有示范作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率先担当起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三是严把人才评价关,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是促进社会进步、引领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优秀人才的大批涌现需要营造鼓励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制度和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避免用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简单确定薪酬待遇和学术资源的配置,减少那些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为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构建了目标框架,指明了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在教育评价理念、政策供给、考试招生以及评价治理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科学的评价导向日趋形成

凸显德育、素质教育应有地位的教育发展观基本确立。立德树人要求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质量评价指南实现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全覆盖,已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集中贯彻落实了评价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办学质量的指示要求。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出台和推进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进一步贯彻落实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遵循。德育的重要地位得以进一步彰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到积极推动,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成为共识。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成为评价改革的核心,促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各地力破“五唯”,积极探索“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用不同尺子衡量基础不同的学校,激发了不同生源、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活力。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等学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反映学生素质发展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全面落实。科技科研领域,积极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陆续出台职称系列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评价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各地探索调整用人评价标准,积极构建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评价政策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自《方案》出台以来,截至 2022  2 月,全国已有上海等十个省份出台省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天津、江西等省份出台两清单一安排,确立了评价改革推进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广东省积极组织开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试点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实现学段、领域与主体的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逐步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得以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全覆盖,为评价的公平性和渐进式改革提供了制度支撑,在稳步前进中实现了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推动与教育问题的化解。

人才评价制度逐步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人才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以此为重要指引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不同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以及评价等方面,印发近 30 项政策文件,涉及 8 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健全。2018 年以来,科技部独立或联合其他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教育部相继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人才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调评价中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不断优化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土壤。

(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牵动整个教育系统综合改革的“发动机”,更是落实评价改革的关键。2013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2014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我国持续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阶段。

中考改革不断深化、有序推进。2017 年以来,全国 31 个省份陆续出台中考改革实施方案,两考合一是统一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全国共确定 46 个试点地市开展一基于一结合的招生录取改革,为发展素质教育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体育纳入中考并逐步提高分值,美育中考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部分地方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体育在中考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体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从实践看,将体育纳入中考对青少年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年级。

高考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了新高考改革。继上海、浙江 2014年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后,截至2021  9 月,全国 21 个省份分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推行高中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33”“312”等多种选考路径,试点推进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发布,成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强基计划”,自 2020 年起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第三方专业评估显示,中学校长、教师普遍认为,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尤其是在促进招考公平、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伴随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也在不断强化,在人才选拔方式上更加科学规范,录取方式持续改进优化。

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基本建立。自 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山东、江苏、江西、四川、重庆、福建、安徽等省份已经对职教高考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验。2019 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22  4 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进一步明确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高考”制度。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得以深入推进。各地逐步加强和改进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截至 2019 年,全国所有省份均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三位一体招生或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部分地方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硬挂钩,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同时,全国还有一些地区在评价指标设计、评价过程实施、评价结果使用、公示监督审核等环节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前三批进入新高考的 14 个省份均开发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四)教育评价治理理念和手段逐步现代化

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不断增强。有学者指出,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本身尚不完善”,“这种状况与现代教育评价治理所需要的高度专业性要求完全不能匹配”。注重不同评价主体协商、协调、协作、协同,并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推动教育评价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近年来,我国社会致力于培植第三方评估机构、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治理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在引导学生、学校和县级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价和即时改进的同时,注重构建主体多元、统整优化、责任明晰、组织高效的外部评价工作体系,让利益相关方参与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第三方评估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专业力量,在各地的教育教学、学校办学绩效、集团化办学、政府项目管理等多个评价层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评价彰显出评价的专业性,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的局面,提高了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得以明确并建立,解决了教育评价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性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教育评价治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并优化评价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实现了对学习者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全面刻画成长画像。基于大数据,积极推进精准评价,开展实时反馈与调控,不断优化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智能技术实现了之前传统方式难以开展的大规模测评,如语言听说能力、艺术素养等。“人+机”英语口语与听力考试试点工作在多个地区推开并得到多方认可。目前,部分地区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音乐、美术上机考试,运用先进的测评工具和音乐、美术评分技术手段,高效完成了初中生艺术素养的测评工作。信息技术在评价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得以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捍卫了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也强调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牵引作用和治理功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MarxK.)认为,工人阶级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共产党因而要掌握教育权,改变教育受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控制和影响的状况。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均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而教育评价对教育培养什么人具有指挥棒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本质上是对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权的维护,确保教育的政治功能牢牢定位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到推进中高考改革、实施分类评价等,观照到所有群体,是为所有群体提供适合的评价,做到国家和个体教育需求和目标的统一。

教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破除家庭出身的影响做了详尽的表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均衡发展、公民同招等政策,是教育评价改革系统性措施的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推进社会融合的现实努力。但出身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形式还存在着,选人用人过分注重高学历重点校是现代版的“出身论”。学历出身论、名校出身论是“五唯”源头之一,打破现代出身论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完善选人用人评价机制,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行动指南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劳动异化到社会关系异化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内涵。不论是劳动异化还是社会关系异化,共同之处都是人的活动背离了初始目的,人丧失了自主性,发展高度片面性,甚至丧失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表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人,能够适应社会职能变化的人、自由发展的人,并不限于具体发展了哪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内涵是相对的,随时代影响而变化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基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五唯”评价模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损害,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损害。

相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而言,“五唯”评价模式是片面的、固化的、被动的、绝对的,其本质是评价的异化。“唯”的存在反映了教育评价、人才标准的单一性,导致学校教育活动的片面性和学生、人才发展的片面性。学习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一种被动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否定而不是自我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克服这些异化现象,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确立德育、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活动向本体功能回归。新高考由试点到全面铺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教师、学校和政府履职的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双减”工作的扎实推进,无不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教育问题认识深刻,为育人、选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开出的评价改革药方科学有效。引领学校和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评价改革所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评价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之一,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然需要提高国家的教育评价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与以往教育评价改革不同,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一是教育评价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评价改革,是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从评价内容到评价方式、从育人机构到用人单位,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彰显了我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决心。二是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破立结合,对每个主体都清晰地指出破什么、立什么,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辩证思维运用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三是评价改革是生态意识指引下的改革,注重全社会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重塑。在过分注重分数的文化传统中为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将结果评价的改革定位于改进和提升科学有效性,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力。四是评价改革是注重社会参与的改革,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满意度评价、教育质量监测等都引入了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改革中的社会参与充分表明了我国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五是评价改革是高度注重落实的改革。如前所述,各种配套制度的陆续颁布实施,对评价改革落实情况督导问责的加强,无不展示了我们党坚决推进评价改革的决心和注重治理效能的先进性。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制度,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效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强化国家在育人用人方面的制度执行力,对在育人、选人、用人领域执行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引领、指导和监督作用,对加强新时代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