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愈80的韩金绶老先生和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是感情甚笃的忘年交,两位都是山东北斗教育研究院核心团队的老领导,近日,韩老先生亲自撰文《李希贵校长学校管理三味》,通过三件小事,让我们品位李希贵校长的管理思想。
小中见大的故事
——李希贵校长学校管理三味
花瓶该放在哪里
1990年是高密四中高考最灰暗的一年,6个毕业班300多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只有两名学生进入本科录取线,进入专科录取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当地有些识字解文的人议论:“四中办疵了,高考几乎捋了光杆子。”
就在这年的暑假,年仅30岁的李希贵被任命为高密四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与全校教职工同心协力,加大改革力度,大打翻身仗,一年一个新台阶,到1993年,高考成绩由坐后椅子跃居县内同类学校之首。
这年的高考表彰会,县政府一反常规,由往年在县城召开,论绩授奖,改为在高密四中召开,举行嘉奖四中仪式,推广四中的改革经验。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等近千人参加会议。
主席台设在操场上。接近11点,出席嘉奖仪式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孙惠斌、李好玉、颜廷爱、宋林茂等领导及教委主任郭玉梅来到学校。
会前,李希贵校长陪同领导在主席台上拉呱,一位中年教师抱着一对大花瓶走到主席台下,气喘吁吁地问李校长:“花瓶放在哪里?”
李校长望了望他,平静地说:“我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谁让你拿的你去问谁!”
其实,就是简单地回复一句话:“放在主席台上。”何必让他再去问别人?我琢磨不透,李校长为什么这样回答这位匆匆赶来装点主席台的教师。
“其实,”李校长说,“他是明知故问,以博得我的赞许。但是,我不能回答他,因为这不是该我管的事。他有管他的部门负责人。如果大事小事什么事也管,学校的运行机制,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果然,这对花瓶转眼搬上了主席台。估计这位老师,并没有再去请示他的负责人,如李校长所料,他是明知故问的。
这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听了颜廷爱副县长关于四中崛起的报告,联系到素日我对四中“靠机制创造公平,用公平营造活力”的了解,意识到此事并非常人学校管理所能为。这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让我窥见了希贵校长学校管理独到的胸怀和戒律。
1992年,我陪李校长去北京考察了北京四中和北京八中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回校后,他没有完全照搬时为全国领先的经验,而是创造性地推行了校长负责制、“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将固定工资、课时工资、奖励工资捆在一起的结构工资制。同时,建立并聘任了教管中心、三个级部、教改委员会、校办企业总公司等中层部门负责人,让部门负责人责权兼备,囊括了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学校的改革及正常工作的运行主要依赖各部门发挥的正能量。因此,李校长的主要精力,用于指导各部门的科学运行,而对隶属部门所管的教职工的工作不予越俎代庖。在李校长的意识里,学校工作论主体就是教书育人,而围绕教书育人展开的工作却千头万绪,作为一校之长,如果做个“每事问”,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就必然淡化甚至削弱了部门的职责,失去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校长忙得晕头转向,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是经验的告诫。
隶属部门所管的人和事,把权力交给部门,校长一般不予干预。至于部门管理不当,则由校长与部门协调解决,而决不对部门侵权。这便是在四中庆功会上李校长不直接答复持花瓶者该将花瓶放在何处的因由。这件小事看似平常,却反映了他对教职工管理的独到策略,其效益是让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追求佳绩的共赢局面。这是高密四中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暖气先供何处
李希贵任高密四中校长4年多。其间,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便成了声名鹊起的齐鲁名校。《山东教育》主编毕唐书先生特地到四中采访,一举发表了长篇通讯——《风景这边独好》。
李希贵校长在四中“待”不住了,1995年暑假,市委一个调令将他调任了高密一中校长。
上任之前,这所1945年建校的重点中学近两年教学质量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新任校长心知肚明,但他从来不在人前背后揭弊道短,评头论足,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力同心实施他的兴校方略。
兴校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全面聚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于是便产生了“暖气先供何处”的故事。
李校长到一中一上任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办了几件实事,铸造了一个统一全校教职工思想的主题——“学生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多幅张贴在学校的办公区域,旨在印在教职工的心坎上。围绕着这个主题思考工作的着眼点,修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为此,开学不到三个月就推出了“双十工程”,即惠及学生的十件实事和十项工作。
在“双十工程”中有一项是废弃建校50年间“炉子+烟囱”的冬季烧煤取暖方式,在教室和办公室安装暖气。
“大雪”这个节气临近的一天,李校长在办公室里突然感到由冷变暖了。毫无疑问,这是暖气片发出的热量。这项工程已见到成效,他由衷地兴奋,立即走出办公室,想试试教室里的供暖效果。当走到暖气应首先送达的第一个教室,他的兴奋消失了。暖气片冰凉,室内依然冷飕飕的。是供暖设备出了问题,还是供暖的线路有了变故?他立即找来总务主任询问,主任告诉他,“供暖设备绝对没有问题,我们是将暖气先送到领导办公室的,一会儿暖气就送到教室了”。
“按照预先的约定,暖气不是先供教室吗,为什么违背初衷?”李校长很不高兴地责问。
总务主任受到责备,觉得很委屈。心想,先让领导感受到这件实事的成功,无论是出于对领导的尊重还是让领导放心,都是应当的。况且,以往生炉子供暖都是这样做的——先供领导的办公室。
其实,李校长并非不明白总务主任的心意,他是想升华总务处的服务观,让总务处切实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首位。因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成就学生”。总务主任咀嚼着校长的责问,终于明白了校长的心思——“学生在我心中”既为主题,就决不是空喊口号,无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还是服务育人,均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校全力实施的“双十工程”,就是完全切入这个主题的。
按照校长的要求,供暖先供给教室的学生,然后才是教师办公室、学校领导办公室。如此供暖要求的顺序,尽管是建校半个世纪以来的先例,也算不上震撼校园的一件大事,但是却给全校教职工发出了一个信号:学校的上帝是学生,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成就学生是教育的天职。今天和明天都要让这个先例传承下去,这也是“学生在我心中”惠顾的范畴。
这个先例的效应,感召了以总务主任为首的总务处,也让全校教职工增强了对学生的亲情感和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空前的责任意识。
效应铸造的成就出乎高密人的意料,却又在一中人的意料之中:李校长调任一中的第二年高考,进入高校录取线的人数较1995年翻了一番。此后,升入高校的人数连年递升。李校长调任高密市教委主任前的3年间升入高校的人数超出了前10多年的总和。加上他担任一中党委书记的6年间升入高校的学生,经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学位的56人,比前50年获得同等学位的30名学生多26名。
这期间,从一中走出去的学子念念不忘母校别开生面地赋予他们的真才实学和深情厚谊。这种情感在他们走进高校乃至走向工作岗位,一直都梦寐萦怀。高密一中70周年校庆期间,凡是读了往届学子感恩母校的文集《一中情缘》的,均能深刻体会到“学生在我心中”造就的伟业和学子凝结的情感。
获得医学博士的95级毕业生赵鑫说:“岁月摧蚀了青春,却不能抹掉在一中那段流金岁月,给我们的生存本领和人生信念……”
获得工程专业博士就职于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的95级学生王佑贞在《回望来时的路上》文中说:“在一中我度过了最快乐、最充实、最美好的校园生活,在这里蓄丰羽毛,磨硬翅膀,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质的飞跃,使我成功地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线上……”
获得军事学博士就职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正团级秘书的95级毕业生张自勉在《母校五记》和《良师说》两篇近万字的文章里,盛赞李希贵校长“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交给我们学生”,“在这里,我们获得了自由自在的呼吸,锤炼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强化了永不屈服的精神,让我们燃起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读着这些激情洋溢的文章,无不感念“供暖先供学生”凝结的理念和效应,她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希贵校长《学生第一》的名著,为普天下的基础教育扬起了一面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旗帜。
“特殊职责”不遂
从1990年8月到1997年11月,李希贵校长先后在高密四中和高密一中任职8年间,教育质量一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质量居高不衰的奥妙何在?固然有多种因素,而其核心的是靠他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亲其师、敬其业的领导艺术与人格魅力,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许多教师往往要超负荷的付出,为教出个好成绩,豁出毕生的精力,甚至带病坚持工作。
李校长发现有的教师病了,在医疗室挂完吊瓶,又走进课堂,很不忍心。于是就给医疗室的校医规定了一条特殊职责:凡到医疗室治病的教职工,必须报告学校领导,以便由领导安排其休息。很明显,这项特殊职责,是从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但是,并未达到领导意愿的理想效果。1996年的夏初,有位教高三理科的教师感冒了,高烧达到38度多,到医疗室治疗时,先跟校医打好交道:“服药也行,挂瓶也行,就是不能跟校长说,因为下午我还有两节准备好了的复习课。高考前的综合复习很重要,如果你跟校长说了,一定让我休息,那我就失去这个既定的机会。”校医体谅他的恳切要求,即使“违规”,也先答应了他。他千恩万谢地接受了治疗。
校医未能严格执行这个“特殊职责”,是因为被患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所感动。类似情况亦有几例,致使这个“特殊职责”未能让李校长完全如愿。但是毕竟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校长心里装着教师。
“特殊职责”不遂,源于教师积极性的膨胀。校长作了现状地分析,意识到这种积极性并非碧玉无瑕,它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譬如,教师争时间,致使和谐的人际关系出现裂缝;作业量增大,导致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扬其积极性的正能量,消除负面的影响,经校长提议,学校办公会作出如下规定:
其一,严格执行课时计划,不准加班加点授课,侵占学生休息和自由复习时间。
其二,严格控制各学科的作业量,不准布置超量的作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三,取消晚上教师的坐班制。严格清退晚上“赖”在办公室里的老师和擅自窃入晚自习“辅导”学生的教师。
三项规定,既有监督,又有评价。根除了教师靠争时间、压作业,加重学生过重负担的弊端,把教师导向精心备课,提高授课质量;精心设计,提高作业质量的轨道上来,营造了师生自由呼吸的教育,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考升学率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学年末高考总结大会上,李校长表彰了为成就学生辛勤付出殷殷心血与涓涓汗水的优秀教师;弘扬了全校教职工同心协力共创伟业的奋斗精神。同时,针对某些教师透露的“宁做蜡烛,照亮学子,燃烧自己”的偏执志向,告诫老师们,“应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李校长曾坦诚地告诫同仁:“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为另一类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成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
凡跟希贵校长共过事的教师,都记着他的金言:成就学生是教师的本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成就自我。“双成就”,就是我们广大教师应当持之以恒的人生坐标。
本文所忆系上世纪后期李希贵校长学校管理的故事。而今即将步入21世纪30年代,其理念三味,是否与当今存在落差,不敢妄断。但我认为故事所反映的优化教育的运行机制,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倡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然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