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李希贵教育思想
像莎士比亚写诗一样做老师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01-19

任何一项研究进入一定时期,慢慢就会提升到哲学的层面,回归到问题的本源。新学校的研究进行到今天,我越来越多地在思考什么叫学校,学校里到底应该有些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需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有时候需要自我诊断,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吧。


第一.发现资源


在第一届新学校论坛的互动活动中,有一位教师问我:“像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开展工作?我不是很赞成农村学校没有资源的说法,关键是如何发现资源。如果你有一块10平方米的土地,是把它建成一个普通的草地,还是建成一个满足生物教学的百草园呢?这些都值得认真思考。


我在山东省高密四中做校长的时候,为了激励教师,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我虽然没有资金,但也咬牙拿出了几百块钱,安排学校工会的同志为每一个优秀教师拟了一段个性化的、激励性的话,并请我的一些在当地有些名气的书法家朋友把它写出来—都是免费的,再花30元钱装裱起来。


有一位教师在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历经了三位校长,工会的同志在给他写的话中称他为“三朝元老”。这个评价是了不起的。这幅书法作品在教师节发下去后,这位教师就把它挂在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


放寒假时,我们发现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这幅书法作品了;后来到他家里去走访,才发现被挂在他家客厅最显要的地方了。寒假结束开学后,他又把它拿回学校办公室,又挂在原来的地方。这就是30元钱的力量。


我们还想了一些办法。那个时候,高密四中很多教师的家在农村,那个年代村干部喜欢通过广播喇叭下通知,我们有效地利用了这个媒体,把学校教师的喜报分给村书记,千叮咛万嘱咐,让其在最合适的时段广播这些喜报。书记特别高兴,找了特别合适的时间广播:“喜报---喜报:我们村某某某的孩子在高密四中工作,获得了某某荣誉。”教师星期六回家,刚走到村头,就碰到三个人跟他说喜报的事了,他心里感到很温暖。所以,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资源。


我们感觉课间操运动的质量相对比较低,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高强度的锻炼需求,所以,就在高一取消了课间操,每天增加了一节体育课。一增加体育课,就缺少体育教师,怎么办?没有编制,我们就挖掘学校内部的力量,请别的学科教师报名选择上不同类别的体育课。这样可以实现一箭双雕:第一,体育教师有了;第二,教师锻炼身体的机制形成了。如果一位教师每个星期要上两到三节体育课,他一个星期的锻炼需求基本上就满足了。于是,学校的排球课是一位化学教师和一位数学教师上;乒乓球课是一位校长助理上,他同时也是一位物理教师。这就解决了资源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锻炼身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专家引领教师的问题,学校成立了教师互助中心。开始时大家希望更多地从外部找一些专家,每天下午和有需求的教师共同探讨一些难题。后来,发现这样做有两个问题:第一,仅仅靠专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专家理论多,但操作经验少;第二,专家的时间紧,很难做到每天下午都有合适的专家来学校。我们发现,其实资源就在身边,很多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就在某些方面特别有见地,而且有非常系统的探讨,所以,我们就把这些教师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互助中心的专家。


学校有34位外教,其中很多外教非常年轻,特别喜欢跟学生接触,师生私下的接触非常多。我们发现,这种纯粹的自发活动是随意的、不系统的、零散的,于是我们就把这种交友资源组织起来,给高一13个班每个班配了一位外教助理班主任,让外教在一个班里满足交友愿望。另外,我们把目光转向校外。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将来成人了,连四菜两汤都不会做,不会照顾自己,那是非常遗憾的。如果他到国外学习、生活,这个缺陷就会特别明显。于是,我们决定慢慢把烹饪课变成必修课。但是,全校4000个学生要在学校里完成这样的必修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仅仅把它变成必修学分,把课堂设在每位学生家里。学校只是考核学生,学生在什么时间学做四菜两汤,这个任务交给家长。


到图书大厦,我们会发现,大厅最显著的地方,往往摆放着当前最畅销的书。其实这,作为我们学校的课程。我们教育高三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在图书大厦大厅里走一圈,用一天的时间把畅销书翻一翻,看一看。这样,学生基本上就明白了世界正发生着什么。这样的资源,我们必须利用好。


第二.发现学生


十一学校有一个“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活动”评选。2009年的新学年开学典礼竟然入选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活动且列第五位,这令我们惊讶。跟踪进行的调查,让我们既遗憾又兴奋地发现,学生喜欢一项活动是因为“参与”性,开学典礼能够牵动每一个学生的地方在于细节。所以,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活动课程,如果仅仅让学生参加了,起不了多少作用,必须让学生参与。从“参加”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参与”,能牵动每一个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作为。这也是2010年的开学典礼为什么设计为“开学护照”的原因。在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从市长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有任务,全在30分钟内完成。这就是参与,就是牵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常常忽略了学生。校长、教师听完公开课后要评课、议课,但真正有发言权的学生,常常被排除在外。在评议公开课的时候,是不是要引进学生的声音?在研究班级工作时,在班主任的工作研讨里,是不是也应该引入学生的声音,去发现真实的学生?


第三.发现学科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学科有些尴尬。怎样培养对学科有持续兴趣的学生,有很多工作要做。十一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从高一到高二的走班上课。走班上课的条件和前提是要建设一大批学科教室。非常幸运的是,前任校长李金初先生为学校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建筑,使我们有条件建设学科教室。我们希望这些学科教室成为一个学科博物馆,学科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图书、药品、挂图和声像资料等,都摆放在这个学科博物馆里。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实现上什么学科到什么教室上课,实现学生、教师和资源的对接,运用资源的力量帮助学生破解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科的认知规律。慢慢地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一一使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再像现在这样上课,让学生有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喜欢哪个学科,需要学习哪个学科,就到相应的学科教室去自主学习。现在,高一和高二每一个年级都有30多个学生脱离了原来的班级,在自主研修学院学习,这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高二有4个班的学生下午不上课,自主学习。到11月份期中考试之后,我们有十几个班的学生下午不上课,自主研修,到相应的学科教室学习。我们还有第三步。过去,掌握资源,给学生、教师配置资源的人,往往是不用这些资源的人。谁要用资源,要向不用资源但却管理着这些资源的人申请,由他们给老师、学生提供服务。


我们发现,有些事情可以这样做,但大部分事情这样做效率很低。比如,在医院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由亲属或护士用汤匙喂饭,这是一种贴心的服务;但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天天由别人用汤匙喂饭,我们会怎样看?我想,即使皇帝也不愿意享受这种服务。所以,我们希望把汤匙交还到喝汤人的手上。这种改变就解决了很多过去我们感到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过去的理化实验,一般是把一个单元的各种实验全部集中起来,有些老师比较大胆,先做实验再上课;还有些老师比较保守,先上课,再进行学生操作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违背了学科的教学规律。到学科教室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室建设中,有一个图书配置方案,有些常用书籍要求每位学生人手一册,把这些书变成语文课的辅助教材。如果某堂课要阅读教材《孟子》中的几篇文章,学生就人手一本《孟子》;要学习教材中的几篇宋词,学生就人手一本《宋词300首》。这些书学生随时可以拿到,用完再放到书架上。书是分类配备的,有些书是工具书,有些书是必读书。高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室配置什么书,下学期配置什么书,都需要研究。要有一个学科教室建设标准,这些工作我们正在做。


在“发现学科”里,我们提出了“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去,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思考的大多是怎么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如何学习、学习过程中如何思考,教师常常忽略了。所以,我们要把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拆开细看。拆开以后会发现,我们长期忽略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过程,拆开后才能发现问题。这并不是真正把教和学拆开,拆开之后还要再融合。


在明确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之后,教师慢慢就会明白教学策略、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哪里,这时再把教融合在学里。怎样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四.发现感动的每一天


教育是靠时间来实现的,教育是在每一天的过程里来实现的,所以,怎么设计好教育的每一天,我们想了好多招数。学校设立了很多文化日,如“黄辰亮日”、“同伴关系日”、“多元文化理解日等,这是从学校的层面能够感受到的教育。对于校长、教师来说,感受到的可能是很平凡的一天,但是对于特定的那一位学生,可能就不同寻常。发现每一天,我们也应该从学生这个层面来思考,而不是仅仅从学校这个层面来思考。当我们从每一个班、每一位学生的层面来思考的时候,就会产生能够感动每一位学生,能够牵动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每一天。发现每一天,还需要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增加感动学生的元素。


第五.发现形式的力量


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内容,但许多时候形式的力量往往会感染学生。作为校长,我会为每一个学生发放毕业证书,送给每一个学生一句话,和每一个学生握手合影留念,摔伤的孩子也要来参加发放毕业证书的仪式。尽管毕业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但是校长、教师要穿上正装;给学生颁发奖学金时,我也会穿正装,因为要从形式上让学生感受到这件事很重要。


有些时候,,还要变换一下形象。例如,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主席台上的教师要全部穿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校服。每年,学校有“迎新酒会”,我们也非常重视,把它打造得品位非常高,对每一位参加迎新酒会的教师的着装,都提了要求。今年,我们有49位新教师进入学校,包括19位外教。新教师来学校之后的第一课,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高标准,用学校的高品位来影响他们。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做老师。”《第56号教师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又写了一部书,要翻译成中文,让我给他写序。我写的序的题目就是“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做老师”。我这样表述我的思想:教育无小事,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这也是被我们一天天的教育生活所证明了的。


但是,单调、平板、重复的学校生活,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这些天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当遇到所谓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终身发展的大事再试图殚精竭虑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因为,天天发生着的小事铸就了孩子们的魂魄,已经非一时一事可以撼动。


很敬佩这位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把所有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又动人的教育故事,在平凡简单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单调重复中,让我们领略到雷夫山重水复、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教育当然也如此而已。“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马丁·路德·金在他那激动人心的演讲中反复引述的一首无名诗,也是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最爱。


如果每一位校长和教师都能够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不断地用我们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的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