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强调教学要实现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别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迁移应用,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检验。美国学者福格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迁移思维是高阶思维的五大维度之一。因此,素养导向下的高阶思维课堂,必然有“迁移”这一关键词。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本文以剖析迁移思维为锚点,从高阶思维的三个层次出发,给教师提供实操性强的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学习、生活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所有学生都需要熟练运用多种思维技能。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直接而明确地把这些思维技能教授给学生,不仅看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过程得出了结果——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1993年,小威廉姆·E.多尔在一篇名为《“后未来”课程的可能性》的文章中提出,未来课程包含四个特质:丰富(richness)、递归(recursion)、关联(relations)和严谨(rigor)。
福格蒂以多尔提出的框架为基础,对其加以修改,指出高阶思维共有五个维度:相关(relevance)、丰富(richness)、关联(relatedness)、严谨/专注(rigor)、迁移(recursiveness)(见图1)。这五个维度称为“5R”,揭示了为什么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高阶思维技能。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技能呢?美国资深教育咨询顾问与培训师R.布鲁斯·威廉姆斯在《高阶思维培养有门道》一书中和大家分享了两条路径:
一是提出有利于发展高阶思维技能的问题;
二是借助图形组织器来促进高阶思维技能发展。
同时他指出,高阶思维的培养一般会经历理解信息、概括洞察与发现应用三个阶段。因此,在培养不同维度的高阶思维时也同样会遵从这三个层次。
在高阶思维的五个维度中,迁移思维是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的关键,这一维度与思维型教学五大原理中的“应用迁移”不谋而合。胡卫平教授认为,为了培养和检验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在真实情境中应用。
同时,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重点落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建构,将知识和方法从本学科应用迁移到其他学科及其他领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迁移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01 /
如何正确认识迁移与递归思维
迁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一次事件或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或原则,并判断它们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师常常会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缺乏迁移、递归的特性。
当我们把科学、数学、艺术囊括在课程体系中,不是把这些科目本身作为目的,而是要问一问,我们可以从这些科目中获得什么独特的性质、架构、探究模式,以及如何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当我们做出这种基本理念的转变后,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发生改变。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学生会在不同场合迁移运用他们的学习收获。
迁移思维的一个关键在于,学生需要有能力从一次学习体验、事件或个人经历中提炼出原则、概念或模式。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学生很难把过往和当下的情境联系起来,因为不同情境的外在具体情况看起来确实千差万别。
哈佛教育学院教授帕金斯区分了低路迁移(近迁移)和高路迁移(远迁移),这对于理解迁移思维至关重要:
“近迁移意味着在非常类似的情境中应用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而远迁移意味着思维的巨大跳跃。”
“近迁移是模式化的,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一遇到某种特定模式便会激发这种技能,它是经验性智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必须能够从情境中抽取某些具有普遍性的元素,才能将其用于其他情境。否则,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不同情境之间,实在没有什么能迁移的东西。
除非教师鼓励学生深入反思学习体验,寻找其中的普遍性,发掘运用已有知识的机会,监控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处理问题和任务的方式,否则学生就不大可能学会刻意地迁移运用学习成果。
如果要鼓励学生发展迁移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努力思考,把迁移的思维过程分解为小步骤,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迁移的思维过程。
02 /
如何培养迁移思维
理解信息——分析
分析(analyzing)的思维技能帮助人们分解、审视有关内容,或从中建构概念、梳理主题。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从某个视角来审视整体中的不同部分,或审视材料中出现了什么新概念或主题。这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主要部分与细枝末节,并注意到有什么特定的主题和概念贯穿在不同的部分。
在迁移思维中,最基本的技能是把材料拆分开来,审视各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技能,学生就无法看出什么元素可以迁移应用,它们在将来有什么用处,也就无法发展迁移的思维。
要培养迁移的思维,并不取决于细枝末节是否记得牢固,而是取决于如何从细节得出推论。只有从细节中概括出来的经验和意义,才能同个体的生活及未来建立联系。
对很多学生来说,涉及迁移的思维技能掌握起来并不轻松。如果教师能将分析的步骤分解开来,便于学生理解,那么就有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或许,教师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或示范完成一系列步骤。
1.可用于发展思维技能的问题
人在分析的时候,往往需要“缩小视图”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角。虽然细节是强有力的支持依据,但人在分析时不能局限于只看到细节,而是要重点思考这些细节能够支持什么。以下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分析技能的发展:
这个概念包括哪些主要元素?
这个故事包括哪些主要部分?这一幕呢?这一个场景呢?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出现了哪些一以贯之的主题?
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在什么时刻?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什么时刻?
发生这种情况的五个基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细节能够支持你的想法?
你以前在哪里曾经遇到过这个概念或主题?
2.借助图形组织器展开高阶思维
图2所示的概念地图(concept map)是一种有助于进行分析的图形组织器。在图形中间的圆圈中,写下学习材料或分析对象的主题。在周围的小圆圈中,写下分析对象的组成部分、模块或要素。在小圆圈外围的辐条上,添加具体细节来支持小圆圈里的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可视化的图形组织器有助于他们开展分析思考。
概括洞察——类比
类比(making analogies)思维技能是指把新概念、新主题或新想法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出其不意的类比往往表明一个人具有高阶思维。此外,类比技能也是分析技能的延伸,一个人越擅长分析,就越能做出体现深刻思想的类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进行类比检验了一个人是否能妥善分析并理解信息。类比就好像一座桥,有利于学生把眼前的概念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未来生活中。学生如果想要做好类比,就必须努力从信息中概括出自己洞察到了什么,并将这些洞察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当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技能时,不应只看学生做出了什么类比,还要关注学生所做类比背后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类比着重强调两种事物之间的共性,并通过已知事物的某种属性来了解未知事物。
1.可用于发展思维技能的问题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进行类比所运用的思维过程和所发现的共性。以下一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类比思维技能:
它让你想起了什么别的东西?
这和我们上周学过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甲事物为什么像乙事物?
你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你以前什么时候曾有过这种感觉?
如果你需要向低年级学生解释这个概念,你可以怎样类比以帮助他们理解?
2.借助图形组织器展开高阶思维
图3中用于进行类比的图形组织器乍看起来非常简单,左边写下一个概念、主题或想法,右边写下它像什么。使用该图形组织器的关键在于,要在两个概念框下方的“原因”框中写明类比依据。
因此,学生在运用时要写下他们对这个类比的理解,呈现其进行类比的思维过程。“原因”框中的内容不仅能展示学生对概念、主题的理解程度,也能反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现应用——迁移
迁移(transferring)思维技能,或帕金斯和福格蒂所说的“高路迁移”,是迁移思维维度的终极阶段。这种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把科学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和流程运用在历史或地理课堂中。当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如何完成某个任务,然后在家里迁移应用,或与同伴一起运用时,学生的迁移技能便能得到锻炼。
学生掌握迁移技能后,便能够回忆起多年前学过的东西,并把它运用在当下生活的新情境中。在乍看关联微弱的不同情境中发现可应用的元素,正是迁移思维的意义所在。
它需要大脑在面对纷繁的事物时自由想象,以建立其间的关联。学生越是能够娴熟地进行迁移,就越能从学习或从具体事务中得到收获。
迁移运用知识并不是一项容易掌握的思维技能。帕金斯坦率地指出:
“人脑在远迁移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了各种相关研究,但鲜有证据表明学生在严谨的学科知识学习方面产生了远迁移。”
这种现状对教师的引导能力和耐心提出了很大挑战。但我们应看到,学生在掌握了迁移技能之后,就有可能激发出深层次的学习欲望,因为学生终于体验到学习对于自身的益处。而这其中关键的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高阶思维来体察到这一点。
1.可用于发展思维技能的问题
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是教育所要达成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尽管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技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迁移仍然是一项难教又难学的技能。
以下一些问题和提示语能够促进学生迁移思维技能的发展:
如果你被困荒岛,那么我们今天学到的东西可能对你走出困境有什么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需要讲外语的国家,那么今天的课可能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今天的课可能会给20年后的你带来什么益处?
音乐家可能会怎样利用这个数学概念?
假如数百年后太空旅行成为现实,那么我们的学科可能会对那时的太空旅客有什么帮助?
请你描述一下今天课堂所学内容可以怎样运用到家庭生活中。
2.借助图形组织器展开高阶思维
图4展示了用于迁移的图形组织器。
首先,在情境一同心圆的外圈中,写下一种具体情境或情况;然后,在内圈中写下从这个情境中提取的有用的原则、概念或主题。接下来,在方孔圆的外圈里,写下第二种情境或情况。最后,在方孔里写下情境一的原则、概念或主题如何启发、指导人们应对第二种情境。
方孔里的内容(情境一对情境二的指导意义)看起来是否牵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是来自对情境一的分析以及两种情境的类比。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职场要求快速多变,职业任务要求多元化,迁移的思维品质逐渐成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才具备的“奢侈品”。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引导与发掘学生的迁移思维,进而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同时落地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