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其他
PISA 2022 新增“创造性思维”测评项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11-14

2022 9 月,OECD 启动了 2022 年新一轮 PISA 测评(以下简称 PISA 2022),此次测评的亮点是新增了面向所有项目参与国 15 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测评项。其实,早在 2019 年为 PISA 2022草拟创造性思维框架时,OECD 就初步确定了测评计划,后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才推迟至今。目前,PISA 2022 还在进行中,相关结果将在 2024 年发布。

创造性思维是继 2012 年的财经素养2015 年的合作式问题解决 2018 年的全球胜任力后,PISA 测评试图探索的第四个创新领域innovative domain)。在测评领域的选择上,PISA 向来着眼于全球教育的发展动向,此次尝试也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传统,关注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给各国教育改革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多,创造性思维在帮助年轻一代应对全球变革方面的价值愈发凸显。由于测评领域的复杂性以及测评方式的创新性,新的创造性思维测评备受期待,引发了广泛研究与讨论。

为何增设创造性思维测评?

在全球性危机与全球化发展并存的背景下,创造性思维对于个体适应未来社会极为重要。OECD 早在 2010年的报告——《创新战略:从明日起抢占先机》中就敏锐地指出,当下社会迫切需要创造性思维以应对新的挑战。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国家在教育改革中一直没有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

图片

以一种全新的测评方式为推动创造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是 PISA 2022 测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直接动因。OECD 2021 社会与情感技能调查中发现,在平均水平上,15 岁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低于 10 岁学生。时至今日,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正所谓看不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改善,测评不了的能力也难以引起关注。由于缺乏科学有效且能普遍推广的测评框架,虽然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已经不少,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始终没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实质进展。

不过,OECD 此前对创新领域的多次探索及研究积累,为此次构建新的测评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自 2012 年以来,PISA 在每个测评周期中都针对跨学科素养或 21 世纪所需技能的测评需要,纳入了不同的创新领域,以期为各国评估学生发展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另一方面,OECD 下设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自2015 年以来,就陆续在巴西、法国、匈牙利、印度等 11个国家开展对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制订新的创造性思维测评框架提供了充分条件。所以,此次测评既有现实需求的推动,也是酝酿已久的举措。全新的测评框架不仅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素养模型、测试工具开发和背景问卷设计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还采用了交互式测评方式及开放式问题来捕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要素,力求为各国教育政策和教学法的变革提供帮助。

新的创造性思维测评有何亮点?

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evidence-centered design)理念,PISA 构建了一个“2+3+4”的立体测评框架。具体来说,该框架由 2 个测评主题(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3 个能力维度(产生多元化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评估和改进想法)以及 4 个具体领域(书面表达、视觉表达、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共同构成。测评框架从目标、理念、领域到模型都颇具创新性。

首先,测评框架强调以推动各国教育改革为目标,增强了测评的实用性。OECD 反复强调,此次测评的目的既非选拔出那些具有非凡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非凸显测评结果在国家层面的横向对比数据,而是着眼于通过测试,将创造性思维与课程、教学法等教育实践关联起来,为教育政策变革指明方向。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测评实践,PISA 2022将为教育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可靠且具备操作性的测量工具,帮助他们做出基于测量结果的科学决策,提高教育系统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另一方面,该框架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并结合课堂实践与真实生活来设计测评内容,以便帮助学校充分理解如何将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此外,测评也将激励人们就“如何以教育支持创造性思维培养”展开广泛讨论,这些举措将大大增强测评工具及结果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性。

其次,测评框架秉承“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保证了测评的科学性。“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是一种基于证据、按逻辑、有系统地建立测评框架的理念,它将评价视为一个证据推论的过程,而学生对测评任务的反应就是最直观的证据,心理测量分析则为证据推论提供合理性前提。将该理念运用于创造性思维测评,可以把学生在计算机平台上所做、所写、所创的成果与多维能力联系起来,形成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证据,使测评结果具有说服力。除了确保搜集和解释证据的方式与测评的基本目的及内容相匹配之外,该理念还要求将测评的设计、开发、评分、使用等关键过程都建立在证据推论的基础之上,确保整个测评的科学性。据此,PISA2022 将创造性思维测评分为 7 个步骤,从确定领域、界定核心概念、明确证据来源,到设计任务、编制题项,再到跨文化验证、分析与报告,几乎每个步骤都贯彻了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共同搭建了一条完整的推论链条。这样的做法尝试打破传统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测评模式,将整个测评看做一个围绕证据搜集而展开的过程,以捕捉证据的方式来推论学生复杂素养的水平。不仅使创造性思维的测评结果更加可靠,也为高阶能力的测量开辟了新的思路。

图片

再次,测评框架聚焦“小创造力”领域, 凸显了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以二分理念为基础,创造力可以分为大创造力big creativity)和小创造力little creativity)两类。前者指与重大技术突破或杰出艺术创作有关的创造力,通常需要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拥有卓越的天赋、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进行高水平的参与,其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一般性的创造性思维。显然,仅有极少数人能够具备此类创造力,而小创造力则恰恰相反,它几乎是所有能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人都具备的日常创造力。不论年龄、天赋或知识基础,它完全可能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迸发,比如在相册集里创造性地用家庭照片构图,或者有创意地将残羹冷炙变身美味佳肴,甚至是巧妙地解决工作中的日程安排问题。与“大创造力”不同,“小创造力”完全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并在教育中加以磨练。综观 PISA 2022 创造性思维的测评领域,无论是书面表达视觉表达,还是社会问题解决科学问题解决,本质上都属于小创造力OECD 也在其草拟的创造性思维框架中明确表示,关注与小创造力相关的能力,正是为了减少某些天赋才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影响。这一选择充分体现了“万众创新”理念,推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众化,而非精英化;凸显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而非天赋性,也为推广测评框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最后,测评框架采取“维度 + 领域的立体模式,体现了测评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创造性思维测评框架下,三个能力维度与四个内容领域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以前者为横轴、后者为纵轴的立体评估模型。该模型简化流程、聚焦重点,合理涵盖了 15 岁学生经常参与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每个测评任务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坐标,从多方面灵活地采集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证据。无论是能力维度,还是内容领域,PISA 2022 都将其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场景中,力图洞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正因如此,OECD 在此次测评中全面采用了开放式问题模式,测评任务也尽可能还原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的实际活动,以及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