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其他
《黑神话:悟空》爆火:我看见文科能力的时代性机会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4-08-27

当下时代的主题集中在科技兴国,这个口号已持续了几十年。确实,想让一穷二白的国家变得富强,想让十几亿贫穷的人民迈向小康,物质层面的生产力,毫无疑问是首要的。

而且近些年,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几次技术发展的浪潮。从以太网、到移动通讯、再到现在的AI,到处都需要大量数理专业的人才,这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薪资待遇、人生逆袭方面,都比文科生要好太多。

我时常会听张雪峰的直播,听来听去最后发现,好像当下文科生的选择要么就是高校,要么就是考编,已经几乎没有第三条路了。

从我自己带的学生来看也是如此。只要是学习稍微好一点的,但凡有能力选择理科的,都毫不犹豫选了理科。

而若孩子偏爱语文、历史这些,就会相对纠结很多。如果理科实在很差也就算了,但凡理科成绩也不错,大家总会从就业的角度,试着往理科去凑一凑。至于个人兴趣,相对未来的就业来说,仿佛变得不值一提。

仅看当下,这么选择确实是有道理的。但关键是,未来呢?非理科生真的一无是处吗?

《黑神话:悟空》的爆火

审美大于技术

最近有个游戏特别火,叫做《黑神话:悟空》。

一个游戏而已,为什么能破圈到如此人尽皆知的程度?为什么屡次批判游戏行业的官媒这次反而对它大加称赞?是什么让几百万人不约而同去玩一款单机游戏?

这些问题,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对“游戏”二字有先天鄙夷的人好好思考一下。

这次的“游戏”,与大家印象中的那个不惜一切代价让人成瘾、让人氪金、尤其把枪口对准自控力较弱的未成年人的“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输出武器,可以达到让许多外国年轻人争相拿起《西游记》原著去阅读的效果。而之前,无论是中国的电影、电视、动画、书籍,从未在文化领域掀起过如此大的漩涡。这是历史的首次。

一款游戏而已,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当然取决于游戏多方面的顶尖品质。但今天我想谈的,并不是硬件、编程这些传统理工科的部分,而是从来都被我们忽视的“文科”部分。

图片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文科生说,我想做一款PC游戏,大家首先会问什么问题?

八九不离十应该是:你一个文科生,连编程都不会,你做个啥游戏?

但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发现当下3A游戏的主要团队构成是这样的:

技术部,也就是大家印象中最重要的编程和软件开发,只排在第三位。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是:游戏设计部和美术部。

对照《黑神话:悟空》的两位主创成员,首席执行官冯骥和美术总监杨奇来看一看。冯骥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跟编程没什么关系,后来因为痴迷于《魔兽世界》,因为专注于打游戏连考研都放弃了。当下他擅长的是如何让游戏的体验感更好(故事、风格、情绪、平衡等方面),对应的工作应该属于游戏设计部。

而杨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是标准的艺术生,更是与计算机编程八杆子都打不着。但他擅长独特的美术表现手法,对应的工作属于美术部。据说,这两个部门的总人数,占到游戏开发团队的一半以上。这与我之前对游戏开发的认识很不相同,相信也会让不少人吃惊吧。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游戏开发工作,要这么多会讲故事、会设计、会画画的人干啥呢??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只要切身去游戏中体会一下,就能深刻理解了。往大了说。各位从小都接触过西游记的故事,但捧着这本将近100万字的巨著,你能解决下面这些问题么:

为什么游戏不直接套用原书情节,而把游戏的开端放在取经成佛结束的第二次大闹天宫后呢?

原书章节这么多,选择哪些故事、哪些场景、哪些人物作为游戏主线?又如何把这些内容串连起来?

游戏主角的初始目的是什么?他在剧情推进中会有怎样的成长和转变?游戏最终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

往中了说:每一章节的情节该如何优化,才能让玩家有更强的代入感?

每一个场景该如何表现,才能把神话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每一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动画,该讲什么故事?该用什么视角描述?又用什么艺术风格去表现?......

往小了说:每件服饰和道具,应该有怎样的外形和质感,借鉴哪个朝代的风格?每到重要的环节,应该如何配乐,才最能表达当下的心境?

每句台词该如何设计,才能在中国古代的文雅风格与通俗易懂的现代需求间寻得平衡?

......

这些问题,每个都极为重要,把这一切细节都做好,才最终能保障游戏的高品味与可玩性。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可以直接编程解决的。

这当然不是说编程不重要。但从本质上来看,理工科的软件编程问题、硬件服务器问题、各种采集建模工具的使用问题,这些都属于帮助实现目标的技术性手段。

但如果只会编程,我们并不知道该去编什么呀。对于一款真正的高品质原创游戏而言,上面提到的那些有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表现、个人体验等方面的问题,才最终决定一款游戏的风格、境界、体验乃至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当然,技术层面也要配合得很好,才能保障这些能按照设计运行出来)

为什么《黑神话:悟空》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恰恰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它打磨的极为精致,因此在稍微对此有些了解的人眼中,这根本就不再是一款打打杀杀的娱乐游戏。它更是一本小说、一部神话、一套珍贵的历史画册、一眸对中国故事乃至世界观的致敬、一次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讲好中国故事

文科能力大有可为

源于个体的感觉,我认为文科方面的能力(注意不是文科毕业证)将会慢慢迎来自己的历史机遇,一个巨大的时代风口在缓缓袭来,而且会持续很久。

中国已经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走过了最为艰难的原始积累期。在那些年里,我们人微言轻,只能做一些“别人已经设计好的”,却不愿意做的一些边角外包工作。

在那些年里,我们只是操作工和执行者,最多只是模仿者。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原创能力,只要能规规矩矩按照路线,把技术给实现好就可以了。这是程序员们和无数类似的基层技术人员所擅长的东西,也是在那么多年里理工科工作如此缺人的原因。

但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我们基础层面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随着对“讲自己故事、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展现自己独特文化”需求的日益强烈,只靠程序员这类技术工已是远远不够。因为这已经不是“通过什么技术能实现”的问题,而是截然不同的“要表达什么?要用什么方式去表达?”的更高层次问题。

很显然,这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的领域,是广大文科能力的广阔舞台。深入挖掘、展现、传播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宝库,用现代、时尚、娱乐的方式展现给全世界,这是新一代文科学生的历史性任务,也将是巨大的时代风口。

关键是,中国确实有太多足够厚重的历史资源可以挖掘了。5000年的真实历史不说,单就神话故事来说,《封神榜》怎么也不会弱于《权力的游戏》,《聊斋志异》也比《生化危机》的刺激性和多样性高多了,更别说《西游记》里每个神仙都有错综复杂的背景渊源,足够开发出太多的原创产品。

我们需要自己的《哈利波特》,需要自己的《复仇者联盟》,需要自己的《三国群英传》和《灌篮高手》。大家憋的太久了,大家太期待我们也能有这样的作品了,大家太希望能够不用玩蹩脚的翻译字幕游戏了。像是《三体》、像是《黑神话:悟空》,都给了国人久旱甘霖的满足感,所以他们值得、也一定能获得超额的回报。

那些对历史、哲学、艺术有极致兴趣和钻研功力,同时又能以合适的方式讲出故事的人,将在这个时代风口里成为新的宠儿。所以文科生们,不必妄自菲薄,其实大有可为。

但需要记住,市场需要的是真本事、真热爱、真钻研,还要会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把这些内容重新创造输出才行。这些都是无法做假的真能力,不是通过什么考试、或者获得一纸学历就能达标的。

最后,借用一段网上流传很广的话再次向《黑神话:悟空》致敬:

我们曾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

历经磨难终成一代刺客大师;

我们曾在美国狂野的西部,

自由自在纵马驰骋;

我们曾在北欧神话中,

化身战神大杀四方;

我们曾成为一名狩魔猎人,

降妖除魔拯救世界......

我们曾在无数个故事里,

拯救了无数个世界,

而如今,我们终于能回到家乡,

拿起如意金箍棒成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