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到一所农村初中去督学,恰逢学校开学。一名家长带着迟到的孩子,正满脸歉意地跟学校保安道歉,解释迟到的原因。那位保安正在“有板有眼”的训斥家长。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习以为常了。就此事,我们去咨询事情经过,该保安“义正言辞”的说:“我这是奉校长旨意行事,有事跟校长说去”。说罢,端起茶杯,拿起报纸,眯起眼睛,就不再多看我们一眼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此时此地在我们的学校门口体现得如此形象。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只是特例,我们也相信校长不会这样去叮嘱一名保安。但尽管是特例,也值得我们反思。因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细节,成败也在细节。形象问题最容易功亏一篑。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一件小事、因某一位员工的不经意举动,破坏行业、团队形象的例子比比皆是。
回想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感受,也颇能说明问题。一位同事说自己前几天得了急性肠炎,难受得不行,等到了医院,医生护士们却开着玩笑,打着哈哈,催促她的家人一项项地交款,悠闲的等待化验结果,漫不经心地给她打针输液。这令她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不可避免的就对这些医生护士有了负面的看法。或许对医生护士来讲,这样的病人见得多了,司空见惯。但散漫的态度和吝啬的问候致使他们在病人的眼中如此苍白清冷,这个行业就在这“司空见惯”之中折损了形象。
近几年来,教师队伍也同样面临如此境况。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师德高尚,自觉追求育人为本的。但是其中极少数教师的有偿家教、变相体罚等,影响、败坏了教育形象,致使自古以来被用作尊称的教授,也成了网友心目中的“叫兽”。平心而论,没有人会不顾脸面从事人所不为的事情,背后皆有原因,人为的事情最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但是,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惟有每时每刻都谨记为人师表。因为这不仅是行业自律,更是职业选择。每一所师范大学,几乎都把“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价值追求,传递给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书育人职业的求学者。
我们说学生利益无小事、家长利益无小事、教师利益无小事,最根本的就是体现在对每一个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的尊重上。被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谁也不想让自己被人看扁了;可问题是,从门缝里看人的,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当前,对行业的评价,越来越公众化、自由化,原来的“一俊遮百丑”,转身变成了“一丑遮百俊”,由摆功绩,变成了挑毛病。“点头不算摇头算”,成了每一个人必须应对的从业新规则。
我们之所以建立起对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满意度评价制度,目的是引导学校、教师由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从宏观理论到微观践行,自觉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但是,一个保安不恰当的举动,就会轻易毁掉一所学校辛苦经营得来的“满意度”。这样的事情,值得用心思考、观察,找出背后的共性问题,一项一项地加以解决。
对学生来讲,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有悲情的、有愉快的,就有狂野奔放的、有温柔缠绵的。我们当然不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还是应该做好的。特别是对学生的交流、问询,绝不能漠视,不能置之不理。有一位小学生家长就说,自己孩子连续几天都不高兴,追问起来,才知道是有一次他见了老师,主动问老师好,结果老师没有反应,这个小学生就怀疑是否得罪了教师,要不教师不会不理他,弄得厌学症都出来了。或许当时这位教师正在思考其他问题,也可能是无意识,但对这名小学生的内心伤害,却是久久不能平复的。我们都知道,几乎每位学生家长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见了老师要问好,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把校长、教师见了学生和学生家长,主动问好作为一条纪律?
再比如,现在我们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基本上跟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建立了飞信联系。如何发飞信,就值得琢磨。有的教师总是带着生硬的口气,就事论事;有的老师惜字如金,让家长看了云里雾里。而有的老师就会以谦虚、换位的方式收发飞信。有位老师说,每次给家长发飞信,她都会事先编辑好后,让自己的爱人看一看,飞信内容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让人感觉温暖、舒心,然后再发。就这样一个小的细节,让家长们交口称赞。
维护形象,同样需要技巧。一位教师讲到,一次有位家长到他家里咨询孩子成长的问题,随手捎带了一些水果。教师是否收下呢?如果生硬的拒绝,并责令家长带走,他可能会感到难堪。我们这位老师的做法是,收下了家长的水果,并随手拿给家长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以示礼尚往来。同时提醒家长,下次再来就别再带东西了。这样的细节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味,更值得我们学习。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经不起一丝一毫的失败。因为一个看似小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一生。维护教育形象,确实到了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时候了。
作者:井光进,山东临朐人,教育硕士,现任职于潍坊市教育局。长期从事教育人事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