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李希贵教育思想
李希贵:校园问题解决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08-12

我一直在学校里工作,事实上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下我长期在学校里面对的一些挑战是怎么解决的,更多的是从教训方面总结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领导力的模型之中,我们一般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基层领导,它面对的就是员工,这样的基层领导我们对他的领导力要求一般是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再往上是中层领导,他上面有高级领导,下边也不直接面对员工,下面是基层管理者,这样的中层领导我们对他的领导力要求是辅导他人解决问题,就已经不再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己去解决问题了,而是要教会别人如何解决问题。中层领导再往上是高层领导,对他的领导力要求最重要的是构建战略管理体系来推动组织变革,就是说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了,也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辅导下属了,而是要通过调整学校的远景目标来推动组织变革,从而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从这不同层次的领导应该具有的关键能力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即领导就是解决问题,而因在不同的位置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现在学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好学科知识,就是因为走到社会上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科,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个挑战,挑战是需要综合各种资源来去解决的。所以今天就跟各位交流一下关于校园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不良结构的问题转化为结构良好问题的过程。我们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教材当中例题的已知条件很明确,求证也很明确,于是我们从已知条件进行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结论,当把所有已知条件都用完的时候,这个问题恰好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叫结构良好的问题。但是我们走到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繁纷复杂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但我们还是要解决问题,所以如何把这样一个结构不良的形态转化为我们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们绕不过去这一个关口,因此要理清每一个问题的结构要素,问题解决的结构要素有四个: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限制因素和实现路径。

初始状态一般来说这是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或多或少是一种挑战。目标状态即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哪里,这个状态能不能理出来,需要区分目标状态不是理想状态,我们大部分朝着理想状态努力的时候,往往会碰壁。怎么找到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限制因素,最后才能找到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实现路径。这就是一个结构良好的问题的四要素。

我们能不能把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挑战,遇到的各种理不清楚的一团乱麻的问题,把它抽取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限制因素和实现路径,决定了我们能不能高效、有针对性、有效率的解决好这个问题。

初始状态往往都是一堆问题、一堆挑战,但是这些问题大都是“现象”,而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往往还没来得及去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们就急于去解决这些现象层面的问题了。现在有些城市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谈了大段大段的成绩,然后话锋一转提到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描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在说现象,当去解决这些现象的时候却发现无法根绝它,在解决这个现象的时候别的地方又冒出了一堆更多的现象,这样没有去把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问题搞清楚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1995年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我是从乡下一个中学调到高密县城一中的。我一到学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好多学生下午第一节课迟到。学校政教主任是一位老教师,是一位物理老师,比我大接近20岁。他告诉我说过去的校长抓纪律抓得非常严格,一上课就在教学楼前面抓迟到的学生,政教主任的意思是你这个校长怎么这么不认真,抓学生纪律全靠我们政教处,我说我过去也不这样抓迟到,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学生迟到的原因。政教主任说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他们自由散漫,我说请你统计一下是哪些学生迟到,是家远还是交通工具不方便呢?结果一统计汇总,发现没有校外的学生,没有走读的,下午第一节课迟到的学生全是住校的学生,而学生公寓距离教室只有100米。后来深入了解才清楚,正午的午休是2.5小时,从用午餐到上课中间是两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的午休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很容易进入深睡期,相当于晚上两三点钟的样子,刚刚进入深睡期就把他叫醒上课,他必须用凉水洗脸,否则不清醒,但每一层楼上只有一个洗手间,洗手间的水龙头大都坏了且长期没人维修,只剩下一两个还能用,整个楼层的学生围绕这一两个水龙头洗脸,所以排到后面的学生必然迟到,后来我安排总务处把水龙头修好了,就没人迟到了。

到高密一中不久又遇到了第二个现象,我看到好多学生把大半个馒头给扔掉了,政教主任又找到我说课间操时间必须跟全校学生训话,我说训什么话?他说让学生节约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要跟学生讲这样扔馒头太浪费了。我说从浪费不浪费这个角度,一般情况下谁愿意把馒头丢掉呢,都是自己用饭票买的,我们应该查一查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食堂里只做4两大的馒头,男生吃一个不够吃两个吃不了,就剩下一半,开始想放到明天再吃,结果明天也吃不了,后来两天就干了只好扔掉了。于是我们就跟食堂商量开始做2两的馒头,1两的花卷,从此以后基本上就没人丢馒头了。

如果我们不断跟学生讲要严守纪律,跟学生讲要厉行节约,有可能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也有可能是把问题转移到另一种问题上去了。

再后来教导处又找我说有学生反映负担过重、作业太多,为什么作业太多?我们能怨老师吗?我们肯定要寻找背后的原因,于是我们就用了五个为什么来追问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作业太多?因为各个学科都布置多了作业,单是数学作业多了问题不大,单是英语作业多了问题也不大,但是各个学科都布置的多了,学生负担肯定很重。

为什么各个学科都布置多了?因为各个学科老师都怕学生课余时间都只做别的学科而不做自己这个学科。

为什么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担心呢?因为确实开始的时候是有些个别的学科老师太过分了,他们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来征占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只做自己学科的作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老师?因为他们特别重视本学科的成绩。

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本学科的成绩呢?因为学校里评价老师只看他的本学科成绩。

问题追着追着就追到我们校领导自己身上了,我们把老师的学科成绩做为评价他业绩唯一标准,老师只好其他一概不顾,不管其他学科的成绩,不管总分,不管德智体美劳,因为这些与他无关,学校也不评价。实际上我们不仅要看学生本学科的成绩,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总分的情况,我们还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学分,我相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改变,老师也也必然会改变。

这就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遇到一系列挑战、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它是真正的问题本身吗?我们怎么去找到问题呢?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发现,好多同志把应有状态到现有状态的差距看作是问题,但事实上这不是问题,这是问题的外衣,我们叫它现象。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真正的问题是影响或者说导致这个差距的影响因素。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影响因素,我们就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我们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现象。

什么是问题呢?问题就是造成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差距的各种影响因素。怎么去区分现象与原因呢?

例如学校有一段时间为了提高教师食堂的用餐质量,又不希望让老师付更多的餐费,所以采取了暗补的方式,一位老师来用餐,学校就从经费里补贴给食堂10块或者15块钱,这样老师可以用较少的钱吃到相对好一点的饭菜,这是好心,但后来发现教师餐厅人满为患,为什么?因为好多老师家在外面,距离好几公里,但是全家老老少少包括看孩子的保姆都到学校食堂来用餐,所以老师人数翻倍的增加,造成用餐环境在一段时间里非常恶劣。好多人说不行,你看老师境界太低了,补贴这么点钱怎么就都来吃饭了呢?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制度违反了人性的末位,制定这样的制度本身就让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有钱不赚白不赚,把人性本好的一面破坏了。后来我们把这种暗补改成了明贴,直接打到老师卡上,吃不吃都是你的,结果第二天就没人来了。如果跟老师讲道德、讲风格,要求大家不要这样,可能会有些许改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造成“老师”用餐人数翻倍增加这种现象不是原因,不是影响因素,也不是问题本身。

十一学校的体育课有30多个门类,但是有一段时间教羽毛球的老师找到学校,体育学科主任也找到教导处希望增加羽毛球的场地,因为学生选课的时候体育课排名第一的就是羽毛球课,导致羽毛球场地不够,学生们意见很大。到底有多少学生选择呢?后来我们统计了一下,发现即便是把学校所有的空地全部建成羽毛球场地也不够,为什么?就是因为无论竞争大小的所有体育课程的学分是一样的,因为羽毛球课程挑战小,无论双方的技能差距有多大,基本上都能打过来打过去,水平再低也能打,不像足球、篮球等要求身体素质好对抗性质强的科目。人性的弱点就是避免挑战,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有人性的弱点,我们不可能去建设更多的羽毛球活动场地,而是用制度、用学分来引导着学生更多的去选择那些挑战大一些的运动项目。事实上我们会看到我国的体育项目都是隔网竞争的项目特别占优势,像乒乓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但是一到足球、篮球、橄榄球、击剑等直接对抗的项目我们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的教育是有责任的,我们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本身给学生们同场竞争的机会就相对不够,而作为体育课程,我们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人的动物性转向人的社会性,这是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这些学科无法实现的目标。一个人生下来就带有和其他动物相同的动物性,特别是攻击性,要把它转为社会性非体育莫属,特别是同场竞争的体育课,大量的肢体接触、碰撞、纠纷、冲突,一旦攻击别人过度马上就吹哨判罚扣分,让学生了解攻击性必须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必须有规则意识,进而上升为法律意识,所以同场竞争的体育课特别适合学校教育。

好多小学老师们反映,现在很多家长深度介入孩子三好学生的评选,甚至有些家长在学校门口拦住同班孩子给钱送礼为自己孩子拉选票,我们能怨家长吗?我们能埋怨孩子吗?不能,这肯定是我们制定的规则有问题,无论如何讲纪律讲道德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它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的评选结果高利害,再一个是评选方式有问题,三好生能是投票投出来的吗?投票投出来的结果中人际关系占了很大比重,而不是说这个学生真的优秀,这样的操作方式和我们的目标是背离的。

美国一个盈利最好的航空公司叫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哈佛大学的商业评论要把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案例在哈佛商学院MBA大讲特讲,我承认这家航空公司的利润很高、业绩很好,特别表现在它的周转率上,飞机一旦落到某个机场后很快就会起飞,旅客登机和下机都很快,所以它的利润很高,是全美国盈利最好的航空公司。但是我特别不愿坐这家航空公司的航班,甚至我对它的价值观都保留意见。为什么?它靠不让你提前预定这个方式来引导你尽快排队,所以谁排在前面谁就可以把靠窗和靠走道的位置全占了,排在后面的人登机时剩下的全是中间座位并且基本都是后排的。这种制度是提高了周转率,但它是通过违反人性实现的,如果每个单位的制度设计都是用反人性的一面来实现目标,这个国家就会有问题、这个社会就会有问题。

我曾经征集一些校长朋友们在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位校长说他们学校老师观念落后,都不愿意学习,人到中年就职业倦怠。他举了这样一些例子,比如为了推进教师阅读,学校购买了书籍开展共读、读书分享会、读书打卡等活动,并为打卡排在前十的老师发奖,位开展读书分享的团队积分。可是老师们觉得没有时间阅读,或者不愿意看稍有一定理论性的书籍,更不愿意进行深度地分享。又比如学校聘请专家有计划、有序列地围绕学校课堂研究的重点,每周进班听课指导,邀请专家培训教师在论文和课题研究等方案的撰写,专项设置科研奖励以鼓励教师做科研,开展学科工作室、招募小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等,但主动参与的人数总是极少部分人,老师们的口头禅就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在他的学校中平均年龄已高达53岁,专业发展动力比较弱。在这位校长看来,中老年教师没有学习动力,但是再细问这个学校的老师,老师们说学校开展的培训远水不解近渴,开展图书共读活动让全校老师共读一本书,它能够适合不同年龄的老师吗?刚刚入职的老师能够和富有经验的老师在一个认知水平上吗?语文学科跟物理学科读的书应该一样吗?这样的共读注定是效率不高的。还有请大专家来教老师们怎么写论文、怎么写课题,这跟老师每一天的上课,提高的教学质量真的关联度不大。其实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老师们解决天天面对的学生、家长、学科的挑战。我们有没有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我们有没有就这些问题把集体智慧凝聚起来?我们有没有把所有的挑战找到若干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供老师去参考?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的话是不可能解决老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当老师们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变成研究的对象,把自己的职业变成专业的时候,他才喜欢阅读,才不会倦怠,大家听说过专业倦怠吗?当把自己的职业变成一个专业的时候,还会倦怠吗?

其实解决问题是有一个规律的,这就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当把对方的问题解决的时候,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校长的问题是什么呢?老师不喜欢学习,老师职业倦怠,但如果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把老师面对的职业挑战、学生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帮助他找到解决路径,为他提供大量的案例,大家把共同的各个方面的智慧分享出来,于是你的问题、校长的问题就解决了。

咱们再看下面这位校长的挑战——教师私自换课问题,他说看似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没有增减课时,对学校管理影响不大。但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积极干预,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泛滥。我遵循“小事放大,大事化小”的处理原则,加大巡课力度,积极发现和处理教师私自换课的行为。如果一位校长天天去巡查看谁有没有换课的话,你的工作量就大了,糟心的事就多了,因为你一直在控制现象,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老师们为什么要私自换课呢?因为他们有好多个人的原因,老师没有坐班,把课相对集中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多些;还有的是家里确实可能是有事,比如带家人去外地条件好些的医院治病、带小孩出去考级,这是天大的事情,校长得想办法帮他。如果我们能把老师这些事当事去解决,我相信前面换课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另外是区分因果和关联。我们经常把一些关联的要素硬变成了原因、变成因果。

科学家们发现经常出去看世界的孩子,成功的机率往往要比其他人大很多。那么为什么经常旅行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成功呢?其实不是因为经常旅行于是就成功了,当然旅行很重要,和成功有关联,因为一个人除了知识之外,还要有见识,见识不是在校园里获得的,还要有胆识,知识、见识,这些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如果说有点见识就一定会成功,就成为成功的前因后果,这是有问题的。一个家庭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功率会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下决心要解决阶层固化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微信上说谷爱凌、奥巴马、克林顿,bezosMusk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父亲,可见父亲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可能也有点关联因素,但绝对不是原因。怎么去区分因果和关联呢?

我看到网上一位校长的一个问卷,说2020年我们学校推行了10+30+5课堂教学改革,结果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提高了8%。我个人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学校,但是凭我的经验,我知道一个年级不可能通过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8%的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实际上能做到的真正原因是招生的生源比较好,老师也特别愿意卖力教,然后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年复一年就越来越好了。在不改变生源的情况下要提高8%升学率,我不太相信这完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或者可以说,一位校长不能轻易推进一项课堂教学改革。一所新学校,或者说你刚刚当校长,千万不要轻易从课堂教学开始改革,这样的话一般是陷进去出不来的,为什么?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最不见底的、难以见到效果的,一般来说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可能学生毕业10年、20年之后才能感受到学校教育变革的力量,就像十一学校,我们从不认为是我们走班选课的育人模式的改革提高了高考质量,我们只是认为这样一种育人模式在孩子毕业10年、20年之后会看到他们这种综合能力对他的人生的重要性。

还有一位校长说,本学期我们严格奖惩制度的落实,使校风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也不这样认同,一个学校的校风绝对不是仅仅依靠奖惩制度来构建的,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度严格的奖惩制度可能会异化校风。当然我们首先要给校风建立一个合理的内涵,可能在有些朋友眼里就是学生见你就害怕,每天都躲躲闪闪、小心翼翼的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见了老师像老鼠见了猫,我们不认为这是好的校风。校风的核心是什么?是关系,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干群关系,教育一定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有好的教育,所以我们校风建设的全部努力应该集中在塑造良好的关系上,所有的制度建设不能破坏关系,像我们十一学校所有的分校,评价老师一律是评价团队,而不评价个体,所以说我们的制度不允许我们去破坏同事关系,老师之间才会互相帮助,看到谁弱了,所有的老师都会帮他,评价团队,才会形成真的团队。

我们还要注意从差异当中去发现问题,从一些异常的指标去推导出问题。

十一学校在2010年走班上课之后,中午午餐的时间分为三个时段,有11点半下课吃饭的,有12点的,有12点半的,那一段时间突然之间老师和学生开始反映饭菜口味不好,后来我们进行分析发现,认为口味不好的都是后边吃饭的,食堂一次把饭菜全都做好,过了一个半小时口味还能好吗?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材料、一样的工艺、一样的服务态度,为什么现在饭菜口味就不好了?是因为有一个异常的指标——出菜的时间。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解决出菜时间,食堂不再全部一次性做出来,而是分三个出菜时间,也就是说中午要做三次饭菜,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到过十一学校的朋友都知道,十一学校有一块树下的草地上栽了很多树,所以有些草在树荫底下的,也有的草在阳光下,还有在半阳光半树荫下的各种情况。从我到十一学校一直近10年时间就没有维护好这块草地,不是这个地方坏了就是那个地方死了,后来我们聘请了一个土壤专家,他说是因为草地的见光度不一样,所以用的肥料和喷的药是完全不同的,经过他的指导我们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些年再去看这片草地就非常好。

另外一个异常的,是要比较同一对象的前后变化。有一段时间,十一学校高二学生叫外卖的比例明显增加,如果我们开会跟高二的学生讲不许叫外卖行不行?也可以,但这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我们深入分析才发现从外地转学过来一个高二学生,这个学生长期不跟父母在一起而且又不会做饭,所以过去在家的时候基本是靠外卖生活,来到十一学校之后特别喜欢叫外卖,他对外卖特别有研究,他一叫外卖就引来好多同伴也吃,他每天都叫不同菜品的外卖,逐渐导致了高二学生叫外卖数量的明显增加。怎么把这个学生的问题解决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还有一段时间,十一学校青年教师下午提前离校的人数明显增加,是因为教委要求小学生三点钟必须放学,于是我们的青年教师只好把孩子接回来自己看管,因此大量失去了辅导学生的时间,如果我们不把青年教师孩子的问题解决好,就无法解决老师下午辅导学生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在十一学校里建了一个教工子女的书屋并配置了大量图书和玩具,只要放学的孩子都由义工接到学校书屋里去,让青年教师们安心辅导学生。

前两年还有一个事件,就是食堂的厨师,特别是有水平、年龄大的厨师,突然间离职率增加,这些师傅一离开,在学生当中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就找到我说不能让他们走。我们生活管理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厨师离职是因为孩子上学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了厨师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小学的问题,留住了这一批优秀厨师。

区分个别和一般。

我们有时候一个班里有人打喷嚏,全体学生都吃感冒药,但这种情况往往对其他没有打喷嚏的人是个伤害。十一学校比较早做到了校园里WIFI全覆盖,而且WIFI的带宽比较好,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和老师有关教学和学习的各种创新大批涌现,他们互相分享,学校管的不是老师统一用教学软件和教学方式,而是给大家提供硬件条件,让大家去创新,百花齐放。这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反映学生玩游戏太多,影响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希望把学生的WIFI给断了,甚至不让带手机进校园。我们认为首先要弄清楚有多少孩子沉迷于手机和游戏并已经影响了他的成长,连续调查了4个月,这些玩游戏学生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只有个别的成绩下降的我们发现也不单纯是因为玩游戏的原因,而是因为家庭原因,往往是父母关系极度不好,甚至真正闹离婚,甚至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得法,孩子用玩游戏的方式去和父母对抗甚至报复家长。即便这学生不是玩游戏也可能是玩其他的,可能是去吸毒、打架了,他总是会找到一种方式去对抗。如果说我们因为个别孩子玩游戏就把WIFI取消,那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信息化、未来的智能化由谁撑起来,我们现在特别担心,像欧美从幼儿园就用IPAD学习,小学生、初中生用电脑上课或写作业,如果在中小学里就让学生脱离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我们未来希望学生走向社会去追赶的话,我们有可能又会有更大的付出。

看一看我们的好多制度真正希望规范的是哪些行为?

我们有打卡的制度,我们好多学校教师上班得打卡,下班得刷脸,这个制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我们怕老师误课,我们怕老师不认真批改作业,不辅导学生,不参加活动,但是这种方式能够解决问题吗?即便按时上班了但出工不出力怎么办?

还有校园里男女生交往问题,男女生交往和男女生交往过密是同样的概念吗?如果没有在青春花季的男女生交往,孩子就丧失了对异性认知的机会,当二十五六岁要谈恋爱、组建家庭的时候得从头开始,那时候都是成年人了,相对封闭了,要真正了解异性是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在中小学里创造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机会和平台的话,我们的交友是不健全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英联邦的国家现在纷纷开始探索合校、混校,因为原先的分性别的学校是有天然缺陷的,但在我们中国学校里,即使男女生在一起也不交往,像我上学的时候基本都没有跟女生说过话,排座位的时候尽量避免和女生同桌,所以我们就丧失了好多了解异性的机会,未来在谈恋爱、结婚的过程中会出现好多问题。男女生正常交往跟交往过密是两个东西,怎么去判断它有没有过密呢?我们的判断很简单,就是他的学习成绩有没有大幅下降,如果有大幅下降,我们就开始介入了,开始研究,开始跟他聊一聊了。如果成绩没有下降,男女生之间只是来往多一点,不能说交往过密,反而是恰到好处,有些学生还大幅度提高了学业成绩呢。初中高中阶段谈恋爱的成功率极低,这是我们统计过的,所以说每年的高中毕业典礼上,我有一句话必须要嘱咐,我说我知道有些男女同学之间关系挺好的,我不担心你们好,我担心你们分手时会出现那些要死要活的画面,好的时候不会出事,出事在分手的时候,但是有些是注定要分手的,特别是上了不一样的大学,出了不一样的城市,以后找了不同的工作,你们大部分都要分手,我希望你们分手的时候要想一想我告诉你们的话,你们还是同学,还是校友。这非常重要。

再一个是叩问目标。

现在一些商品过度包装,就是因为目标定位有问题。我们往往把商品当作礼品,礼品是要包装的,到欧美、日本买东西都会问你是自己用还是送朋友,你要是送朋友他会用特别漂亮的包装纸,但要自己用就特简单。为什么?是因为它区分了商品和礼品。我们为什么会混淆商品和礼品?因为我们已经是小康水平了,但我们还是拿过去温饱时代的认识来去判断这件事。在解决温饱的那个年代里我们只要买东西一般都是送给别人的,好东西没有自己用的,都是过年过节买东西送给别人,所以包装是必须的,现在虽然目标改变了,但我们今天处事的方式还没有改变,所以简约成为了非常难得的一种品格。

十一学校的校史馆里面到底展示的是什么?过去我们希望让外面的人来看学校的时候了解学校所以我们叫校史馆,但今天我们相当于把它变成了博物馆,尽管还叫校史馆,但它的定位已经变成了博物馆,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在里面存放更多学生和老师的东西,每一个学生毕业都要留下一件东西,一个物品、一个小制作或是一个小发明,老师也要把一样东西放在博物馆里,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增加联系,增加学校和校友的联结,有些老师说我们十一学校是某某院士的母校,我说他回来过吗?毕业30年了还没有回来过,那这还是他的母校吗?母校这个概念不是随便说说的,最多可以说他是我们的毕业生,他在我们学校读过书。

要加强母校建设的话,必须重视联系,让校友梦萦神牵的学校才能说是他的母校,所以说把学校建成校友的母校这个目标一旦确定,所有的行为都会变化,校史馆里就不是历代校长的业绩,而是每一个学生回来都能找到他的照片和他的一件物品,而且他带着很多朋友来看校史馆的时候,学生回来就是校园里老师行走的奖杯,为什么?老师的价值是通过校友体现出来的,如果一位老师教书二三十年长期看不到他教的学生,他会失落的,所以十一学校给学生发毕业证的时候同时会发一张校友卡,他可以随时回来,可以看老师,可以健身,可以到食堂用餐,因为他们是校园里流动的奖杯,是老师的奖杯,老师看到他们就高兴,他的职业感就会增强。

像十一学校的泼水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活动,它跟我们确立的目标有关,即润滑师生关系,是要通过这种师生之间泼来泼去的互动让学生看到老师另一面,老师不仅有在课堂上师者尊严的样子,也有普通人的顽皮嬉笑的样子,这个时候它的关系就是立体的,这样的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对泼水节的要求就不一样了,规定所有老师必须参加而且分年级进行,每天下午一个年级,全年级的老师学生互相认识,泼来泼去才有意思,它润滑了师生关系。

还有校长和学生共进午餐。我非常欣慰的是我在十一学校13年的时间里,每一天中午都有学生邀我共进午餐,少的时候一两个学生,多的时候20多个,我们网上预约每天只有6个名额,但有时候一些学生也跑来了,我只好让他们都坐下,最多的时候是到了23个,这么多年来从来未出现过没有学生陪我午餐的情况,就是因为校长有约共进午餐的定位,不是教育定位,如果每天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你就说不是这样的,你必须怎么样,如果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话,学生就不会来了,这也是好多校长朋友跟我诉苦的一个原因,怎么弄了几天就不行了,非得下通知、分名额才有学生能过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定位,共进午餐是校长和学生交朋友的平台,教育另择时机,在这里不要教育,要想办法了解他,倾听他,帮助他解决困难,帮助他疏通关系,你能帮他多少就帮多少,实在帮不了的表示同情就够了,然后他就和你加了微信,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他是怎么想了,于是你就可以和他不断互动了,所以说我们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前面说的是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初始状态真正的形态。下面是问题解决的四要素,除了初始状态,下一个要素就是目标状态。

怎么让目标状态更具体清晰?我们想把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其实我们有时候心里是不清楚的,我记得我工作的第一站高密四中,30岁就当了校长,那时候的领导胆量真大,后来我当了教育局长,每每研究校长人选的时候,看到还不到40岁就觉得太年轻,我就想自己当初做校长的时候人家领导多么有气魄,我现在怎么突然就变得谨小慎微了。事实上培养管理者必须越早越好,为什么?有些教训是躲避不过去的,必须掉多少坑、吃多少苦头、走多少弯路才能过去的,我们怎样让优秀年轻干部长起来,一个校长也是有责任的。我刚开始当校长的时候30岁,是全市最年轻的校长,自己傻乎乎提出一个目标:创办齐鲁名校,齐鲁就是山东,1亿人口的超级大省,名校林立,我没在名校里干过,也没出去看过其他名校,就提出创办齐鲁名校,后来过了几年都不知道齐鲁名校是什么样的,怎么才算齐鲁名校,这叫目标状态既不具体,不清晰。

要清晰是不容易的,想让目标清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问题剥离。比如说我们好多北京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大龄的女孩,春节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回家,这两年疫情她们特别高兴,因为不用回家过年了,平时回家因为家里的亲戚朋友很少,就怕过年回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去拜年,必然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就是都问什么时候结婚、有没有男朋友。所以好多女孩回避,不敢回答,不敢面对这些问题,事实上我们没有把这些问题剥离,把目标清晰化,这里起码有三个问题,你想不想结婚?你想什么时候结婚?如何解决父母的焦虑?你的目标不是马上结婚,也不是一定结婚,也不是明天一定找男朋友,你回家解决最大的问题是解决父母的焦虑,你的目标要明确,对这个问题稍加研究就可以顺利过关,有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同志给年轻人出了一个主意,当父母、亲朋好友问你的时候,你说一句话就把它转过来,问“哎呀,有朋友了吗?”答:“我正想和你说呢,下个月我同事说要跟我介绍一个见面,据说条件不错。”一句话就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你占主导的情境和话语体系里去了。

再一个是文件太多,我听说有些学校一年有3000多个文件,你不能把3000个文件当作一个类型的文件,不能当作同类型的挑战,你要把它区分一下,都是什么类型的文件,必须落实的文件有多少?有没有可以帮助我们推动控制的?所以你对不同文件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有些文件收到要尽快传达,有些文件需要部分人知道就够了,还有一些是需要转化为学校行动的。

我们好多学校都有所谓的例会制度,其实这也是目标不清晰带来的一个管理举措。好多老师对例会是非常反感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开例会,只是说上级让我们开的,上级面对着所有学校,但每一个学校都不一样,上级有时候是顾不上单独为某所学校设计什么方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动脑筋,哪些东西靠什么方式去解决,区别于我们的目标。比如说政治学习,政治学习为什么在学校里?就是因为我们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校园里学生是最大的政治,如果说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全体教师会,搞了一堆文件学了学,这完全背离了政治学习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学科的育人的教学改革落地,这就是政治学习,这是最大的政治。

所以当我们把目的真正弄清了,我们会做出大量的创新,而代替那些传统的模式。

我现在看到好多校长,包括大学校长秀讲话、秀给学生的信,说实话这种做法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好多很不好的影响,好多业内人士说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明确目标,校长有时候脱离老师、脱离年级主任,脱离学科主任,自说自话,给学生写一封信,说疫情期间你们要怎么样怎么样的,自认为级别高、官位大就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一定强。这就大错特错了,教育一定发生在关系之中,要想对学生产生影响还是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说话管用,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比校长写一封信影响效果更好,是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就喜欢讲话、写信以彰显校长的存在感,这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够清晰。

解决问题的四要素当中,第三个要素,我们叫它为“限制因素”。这个“限制因素”,我前面用了一个定语叫定义真实的“限制因素”。

为什么面对着一些挑战时我们选择回避,我们越想越害怕,我们越想越感觉到限制很多,迈不开步伐,所以我们要定义真实的限制因素是什么,哪些限制因素是真实存在的,而哪些限制因素尽管真实存在,是可以解决的,还有哪些其实是我们头脑当中的妄想。

十一学校在怀柔承办了一所山村小学——九渡河小学,我去这个区的时候教委的领导带我到处看,当时看的都是相对比较大的学校、比较好的学校,我说不行,我查了一下怀柔,84%是山区,最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山区学校的办学问题,我说必须找一个最差、最偏远、最落后、困难最多的学校,一直看了一天,到傍晚了教工委书记说,只能到我老家九渡河小学了,我到那一看,正是我想要的,学校全是平房,周围是一所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都在这上学,教学质量全市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