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研发
美育促进核心素养多维发展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10-26

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会激化学习竞争,加剧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教育的内卷现象。其实,美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阶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颇具优势,可以借鉴一些美育的理念和做法,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基础。

01

系统观照性,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自于个体知、情、意、行的协同并进:主要得益于智育,主要得益于美育,主要得益于德育,主要得益于体育和劳动教育。对于如何协同并进,起初教育者的研究重点在于补短板,强弱项,修补德、美、体、劳等方面的薄弱教育,但随后发现五育并举的主要问题其实在于五育分裂,故而五育融合又成为新的焦点。

美育具有系统观照特性,这种特性正是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一方面,美育具有良好的横向联络作用,能够与其他四育协同共生。智慧之美”“道德之美”“体格之美”“劳动之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这正说明美育是联络其他四育外交家,能够促进五育协同发展,所以美学家朱光潜曾经提出美学是人学的观念。另一方面,美育具有良好的纵向支撑作用,能够促进五育优质发展。个体拥有无限潜能,这种潜能是五育发展的雄厚基础。心理学指出,人的隐性能量比显性能量更多,而人的审美素养正是隐性能量储存时的质检员”、唤醒时的“守门员”。换句话说,人的审美能力掌管着潜能的储备与释放,美育对于学生潜能起着生成和发挥的关键作用,对其他“四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02

阶梯分层性,促进核心素养进阶发展

在教育学发展史上,一直有着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理念之争。借用神经美学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实质与形式之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若是站在智育立场上,看到的就是实质教育;若是站在美育立场上,看到的就是形式教育。美育的基本原理如下:教育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呈现激活了镜像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共鸣共情机制,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美感,这些美感又刺激了情感系统,分泌出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作为思维和运动的催化剂,刺激着人们作出不同形式的思考和运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美是分层次的,美感也是分层次的,人的审美素养也是分层次的,教师利用这些层次特点能够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和带动。对于美的层次而言,有层次较低的自然界呈现的悦耳悦目感;有居于中层的在社会活动中展现的悦心悦意感;有层次较高的在重要时刻彰显的悦神悦志感。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学生学习发展的任务书,也有利于学生酝酿出自主阶梯进步的路线图

03

社会实践性,促进核心素养和谐发展

美育是分层的,既包括指向陶冶熏陶的感美之育,也包括指向展示表达的立美之育和指向励志创新的创美之育。美育的层次性划分使其走向表达交流探究创新的新天地,进而生发出更深层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对于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协调性。

对于社会中的人而言,过分的“利己”和过分的“利他”都存在一些问题。过分的自私会使人际关系紧张,大家趋于保守,不利于集体的交流和发展;过分的施舍会使个体失去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甚至走向平庸。“美是和谐”,美育的实践参与和自动评价能够平衡“利己”与“利他”,使个体和集体都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

第二,互惠性。

审美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主体审美观念与客体审美样态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主体审美探究与客体审美变化的互动。审美活动是一种互动性活动,对于教育场景中的学生而言,这种互动性又往往会转化为互惠性。展示、表达、探究、创新是学生互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他们既有表现的欲望,又有探究的精神,在表现与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从而实现互惠性发展。

第三,反思性。

审美的实践性能够让个体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与物接触,受到物的熏陶感染,可以格物致知;与人接触,受到人的教化启迪,可以见贤思齐——这种“格物致知”和“见贤思齐”心理机制的产生就是反思性。同时,美育具有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等作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主体通过实践参与、具身体验、对标反思、感悟获得而不断“认识自己—懂得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也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美育的反思性特征。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