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培训
项目式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思考与实施——以“走近苏州园林”数学项目式学习为例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4-01-04

摘要:项目式学习作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项目式学习存在评价指向偏离、评价形式单一、成效难以监测的痛点,阻碍了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推进。表现性评价一改传统纸笔测验的评价模式,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可以对一些较为复杂且高阶以及具有核心素养指向性的目标进行精准测评,还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课程等教育性功能的实现。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项目式学习中如何设计和实施表现性评价,以期更好地建立全面的、以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数学项目式学习   表现性评价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通常将数学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主要载体,将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共同合作和任务实践,掌握和转化数学知识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由于项目式学习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评价机制,一线教师往往以封闭、单一的传统方式进行评价,导致当下项目式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设计与实施规范的、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是当前素养本位评价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需深入调研与系统解析。

 

一项目式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思考

数学项目式学习以聚焦特定主题为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将数学系统内部连结起来,也将数学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相连结,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和现实价值的问题,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创造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下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投入与主动建构,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和结果,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等水平进行评价、做出判断。表现性评价通过主题“任务”,以评分规则为基准,判断和评价学生的现实表现。完整的表现性评价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组成:一是目标,二是表现性任务,三是评分规则。

数学项目式学习和表现性评价的内在一致性极为显著,它们不但设置的任务情境相同,且在核心问题引导与组织探求活动的方式以及学习目标进阶等基本要素上均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项目式学习任务与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性任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主旨是引领学生走入自然学习当中,而非刻意被监测、被评价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做为一种学习机制体现出来的,“表现”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而“项目”只是做出准确评价的关键依据,在学习过程当中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运用评价对学习形成积极促进,发挥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遵循“教—学—评”一致的内在理念,深入诠释项目式学习具有的现实意义,充分展现项目式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在价值,实现评价与学习的深度结合,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细化角度来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项目式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与课程标准共生

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以及目标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表现性评价,这三要素互相关联构成了表现性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共生关系,促成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也就是更加详细和清晰的分解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然后根据评分规则和表现性任务落实好目标。因此,评价任务的目标即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的过程都是为了目标的达成,有效地避免了当下项目式学习内容与目标偏离、指向不明的问题。

(二)与纸笔测验互补

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复杂、开放的,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丰富,不仅包括数据收集表格、学生个体的口头或书面表述的研究方案以及研究报告等评价内容;还包括协作过程中的各种评价内容和项目,并且任务类型也可以根据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一种;包括传统的试卷答题等评价内容。项目作业评价形式多样化的需求也因为表现性评价的出现得到了满足,学生怀着期待感积极投入、主动建构,他们的态度、沟通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能通过完成的各项具体任务展现出来。

(三)与复杂情境联结

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协作解决一系列学习任务,评价任务往往是具体而复杂的,需要学生长持续的项目注意,激发学生去搜索、收集、分析、综合项目信息,投入到项目的探究中去。学生按照步骤逐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的监测,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其改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现性任务时,与小组成员的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共同与合作技能,表现性评价也能评价在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全面、更详细的帮助学生的过程化研究,还能帮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深入的思考。整个过程,学生怀着期待感积极投入、主动建构,在完成一件件具体可感的任务中展示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沟通能力与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从而指向全面育人。

 

二项目式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项目式学习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真实情境中问题的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适切性,结果预测的合理性,关注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与创意表现;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数学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围绕上述的重点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和表现,以及方法和态度等。周文叶教授在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提到,表现性评价的一般流程分为四个方面:界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开发评分规则—实施任务样例。不过项目式学习本身有一个学习的进程的,它会分成:入项、知识能力建构、初步形成成果、出项、反思和建议。随着时间的进程,不同阶段的评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入项阶段要研制好相应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在项目探索阶段则需布置好相应的评价任务,当然同时开发评价规则,总之,表现性评价始终贯穿其中的。如何设计一项能够全面用于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呢? 

(一)目标可感:明确学习评价方向 

项目式学习中表现性评价必须指向复杂的核心素养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在项目式学习设计之前,要先考虑到“评价”,也就是按照“逆向设计”确定设计的目标。并且要设计的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其可实现性,还需要对目标满足可以评价的要求。一般有核心素养目标、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三个项目化学习的目标来源,强调“会做”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如“用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得到一片树叶的厚度和面积”;例如在布鲁姆目标分类中,进行评价和分析等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思维、审辩思维等高阶思维;例如学生的合作能力、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关键能力。不需要考虑所有情况进行目标的确定,只需要项目考虑到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现状、项目自身特点、课程标准等方面。

例如,苏州的教师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鼓励学生去苏州园林走一走,试着去寻找园林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捕捉苏州园林的历史问题和数学现象,发现了苏州园林中有关限流、收支、厕所比例、园林图形设计等极具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意识。因此,在“走近苏州园林”这一数学项目式学习中,学习目标制定为:

目标一: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参观游览等,了解一处苏州园林(如狮子林、)的建筑、功能、变迁和历史故事等,并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苏州园林中有关图形认识、图形运动、测量、图形与位置等知识,深化对图形的进一步认知,初步了解图形的密铺等知识。

目标二:通过实地测量和参观,以及调查有关的资料等,尝试挖掘苏州园林中的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中,发展观察、比较、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几何直观素养。

目标三:通过对园林的测量和计算,选择一处园林并制作模型。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能力,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感悟数学之美。

对评价目标的清晰界定,是设计出一个好的评价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不可能进行有效地评价。在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中,要明晰项目背后的目标指向,使项目的指向与目标相匹配,为教学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

(二)任务适切:引领学习评价内容

表现性任务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各种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例如,不仅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带来的压力,并且还需要带给学生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迎难而上。并且设计的任务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符。虽然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要尽量的保证学生能够平等的面对挑战,设计的任务中,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能了解和熟悉,对于一些完成任务需要的各种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设计的任务要和素养目标一致,要和课程中的涉及的技能和知识相符合。

如在“走近苏州园林”的数学项目式学习中,学习任务如下:

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通常是以“任务”为主线来贯穿整个学习流程。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循序推进的任务,从而完成整个项目化学习。任务与表现性评价内容息息相关,可以设定相匹配的评价内容,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项目式学习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三)评价进阶:形成学习评价量规

 

开发评分规则,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开发评价量规。一般来说,评价量规包括表现维度、表现等级和描述符等要素。这张评价规则表可以在学生实施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项目式学习的效果达到了哪个等级的目标,并且这张评价规则的评价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对目标的印象不断加深,从而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如在《走近苏州园林》项目中,教师从学习兴趣、信息收集与整理、跨学科知识应用、 数学建模、小组合作、实践成果以及反思总结等方面出发,复盘以及反思了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并且完成了评价量规的开发,通过引入第三方以及自评和师评等多方面的对主体进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分享团队成果(见下表)。

“走近苏州园林”项目式学习活动整体评价量规

在项目的总结阶段,为了提供教师总结性评价的依据和接下来开展项目积累经验,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整理复盘。主要从包括作品质量、学生思维发展、核心技能培养以及实施过程和作品质量等方面,通过评价量规进行反思。

基于表现性评价三要素的项目设计,项目任务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指向,更丰富的形式,更显著的成效。表现性评价贯穿于项目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既是一种评价方法,更应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直击当下项目设计的痛点,提升了项目式学习质量,让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更适应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金星 李如密.项目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价值定位及实施进路[J].教育视界,2023(13):5-9

3.陆明.表现性评价:课标(2022)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项目学习质量的路径探索[J].中学数学杂志,2022(08):13-17

4.金妤茜.始于实践 成于素养[J].小学数学教育,2022(06):1

5.金妤茜 朱忞.不入园林,怎知数学之美[J].小学数学教师, 2021(Z1):129-131

6.蔡文艺.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2(12):62-66

作者:金妤茜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11期。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加作者姓名、单位。